第一阶段制片地区非美国20部经典战争题材电影(四)
1.《浴血华沙》
我记得前几年上网,突然很多自媒体平台都能看到一个视频片段,一个女人在街上,突然炮弹飞来,女人和旁边围观的人都被炸飞,血肉模糊。这震撼的一幕,让我赶紧去找一下哪部影片里的镜头。就是这部《浴血华沙》,我一开始以为是一部美国大片,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波兰发行的。废话不多说,进入主题。
首先,这是一部2014年上映的波兰电影。我们先来说说它的导演,扬·科马萨。天才80后导演。自编自导的第一部个人短片《很高兴见到你》就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三等奖。后来一路开挂,导演的多部影片都获得了很多国内外大奖。它出生于一个演艺世家,父亲是演员,母亲,弟弟,妹妹都是歌手,妥妥的星二代。或许因为基因过于强大,他执导的每一部片子都非常有特色。2020年他执导的电影《基督圣体》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提名。同时获得了包括威尼斯电影节在内的多个奖项,有时间大家也可以找来这部片子看一下。
今天我们推荐的这部电影是他2014年自编自导的第一部战争影片,在此之前他拍了一部《华沙起义》的纪录片,获得了波兰电影金鹰奖最佳纪录片奖。《浴血华沙》入围了第19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未来景象奖。
其次,我们简单说一下影片的背景。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仅仅用了一个月左右占领波兰。这场战役称为波兰战役,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但是当时波兰没有投降,而是在法国组织了一个地下组织---武装抵抗组织同盟,并在英国伦敦成立了流亡政府。
1942年2月,流亡政府将效忠于他们的游击队组织重新统合为波兰家乡军。1944年8月1日,波兰家乡军在华沙发动起义。起义持续了两个月左右,以失败告终。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其实要彻底弄清楚里边的历史问题,还是比较复杂的。波兰这个地方的确和德国,苏联有着天然的历史渊源。以后有机会我们单独说一下。
第三,影片通过战场上的普通青年男女的角度,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并且把战场上的友情,爱情和年轻人的活力,与当时纷乱的战火糅合在一起。电影通过超写实和浪漫主义手法结合,让电影既体现了战场的真实感又能体会到爱和友情温情的一面。将残酷和温暖对比着展示给观众。影片中大量的炮火纷飞,血肉模糊的镜头,让人不寒而栗,像身临其境一般,感受战场的无情与残酷,让我们不由得感叹和平真好。
2.《沃伦》
考虑到大家可能最近对乌克兰,波兰,俄罗斯等等,现在比较关注的一些国家,他们之间的关系历史渊源,比较感兴趣,接下来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多少可以给大家一些启示。
首先,这是于2016年上映的一部波兰电影。片子讲的是一个波兰女孩爱上一个乌克兰男孩,她爸妈让他嫁给一个鳏夫,正值二战爆发时期,她不得不一路逃亡的故事。影片故事线比较简单明了,但是,你要认为就是这么简单,那怎么对得起它这150分钟的时长呢。这部电影以上边所说的事情为引子,主要讲述的是历史上非常臭名昭著的沃伦大屠杀。
其次,我们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沃伦原来是波兰的一个省,现在属乌克兰。一战结束的时候,沃伦归波兰管辖,但是这里仍住着无数的犹太人和乌克兰人。波兰把很多福利政策给到当地的波兰人,却把乌克兰人当成了低等公民,对他们进行诸多限制甚至侮辱。这导致双方矛盾日益激烈。二战爆发,波兰沦陷。沃伦地区也没有幸免。随着德军的到来,很多乌克兰人加入德军的队伍,为德军抓捕犹太人的同时,也给他们报复波兰人创造了条件。
1942年10月,乌克兰极端主义者成立了臭名昭著的乌克兰起义军,开始预谋对波兰人的报复行动。1943年3月,大屠杀正式开始,到了7,8月份屠杀到了高潮。在这场屠杀中有接近10万波兰人被害,大多数都是妇女儿童。这个影片较为真实地还原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然而孰是孰非,谁又能说得清楚呢?可怜的是这些无辜的妇女儿童。
第三,影片从一个家庭的普通的故事出发,一点点把当时事件发生的前后展现了出来。影片充满了血腥,裸露,暴力,断肢,分尸,剥皮等较为重口的元素,部分镜头可能会引起不适,心理承受能力弱建议慎看。但是电影中显示的可能只是当时真实事件的万分之一。人性的恶之花在这一刻绽放开来,这画面像一把刀子刺在所有人的心上。真心希望历史永远成为历史,不再有屠杀,不再有杀戮。
3.《我们的1944》
本片又叫《1944》,网上有不同的名字。2015年上映的一部爱沙尼亚电影。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爱沙尼亚一无所知,只听说过这个名字,关于他在欧洲的地位却一点都不了解。后来通过这部电影,以及电影背后的一些历史才明白,它在二战中,甚至近几百年都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我们来聊一聊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
首先,爱沙尼亚的二战电影本身就少之又少,像这部电影对爱沙尼亚来说简直是大制作,爱沙尼亚通过国防部,电影协会,个人捐赠,募集了190万欧元,拍摄这部片子,可以称得上是爱沙尼亚历史上投资最高的电影了。影片公映第一个星期,观影人数就达到了4万多人,要知道爱沙尼亚全国也才130多万人。一跃成为爱沙尼亚电影史上最为卖座的电影。
其次,影片反映了1944年苏军反攻时期,裹挟于德军阵营与苏军阵营的爱沙尼亚人自相残杀的历史。我们来说说爱沙尼亚,1710年,沙皇开始统治爱沙尼亚,持续了200年。一战爆发,1918年2月,爱沙尼亚起义,宣布独立。1920年2月2日,苏联承认了爱沙尼亚的独立。
二战爆发后,1940年6月16日,苏军入侵爱沙尼亚。7月,爱沙尼亚成为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占领爱沙尼亚,”送走了虎,引来了狼”。德军对爱沙尼亚的统治同样严酷,不仅大肆掠夺资源,还屠杀当地的犹太人。
1944年1月,苏军赢得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反攻的兵力一路杀向爱沙尼亚。影片所描述的就是在这个时间发生的故事。影片中最为让爱沙尼亚人无语的一幕,也是历史上真实的一幕,就是苏军爱沙尼亚步兵和德军爱沙尼亚兵在田野上对视的场景。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不知道当时观影的爱沙尼亚人心里是什么感受。
第三,影片竭力还原当时战场上的情景,包括服装,武器,道具尽可能地还原历史。虽然投资不算高,但是战争场面的表现却一点不含糊,人物刻画也是相当出色。影片通过在不同阵营的两个爱沙尼亚年轻人的命运,从细节处着眼,展现了当时战争的激烈。影片在配乐,运镜上也十分出色,看得出爱沙尼亚人为这部电影的确是倾其所能,也算得上是我们了解东欧国家历史的一个很好的展现的媒介。
4.《开战日》
这是一部2015年上映的丹麦电影。同样是在讲二战,看看丹麦是如何抵抗德军的进攻,当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抵抗的。而且,为什么丹麦会拍这么一部自揭伤疤的电影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首先,我们还是来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背景。影片主要内容并不复杂:1940年4月9日,德军突然入侵邻国丹麦。丹麦军队牺牲了16名士兵,当日投降了。如果仅仅这点内容,那也不必要拍成电影了。我们说说丹麦的地理位置。丹麦三面环海,只有一面与德国接壤。这是不是意味着,它也就是孤立无援的存在?那到底是殊死一战,还是直接投降?丹麦政府当时是不是也在想这个问题?然后他选择了后者。
当德国准备入侵丹麦,坦克等重兵陈兵边境时,丹麦国家的领导仅仅派了一个自行车连队和摩托车连队前去抵御。而当这些士兵打算浴血沙场,拼死抵抗时,政府投降了。电影里一段话极为讽刺,德军军官对被俘的丹麦士兵说,你为什么要抵抗这么长时间,你们的政府已经投降了,你不知道吗?
其次,影片通过普通士兵在面临德国铁蹄到来之时的种种表现,来描绘当时丹麦应对德国入侵时态度。包括普通老百姓,对于别国入侵的一种态度。整个电影战斗场面很少,因为实力实在悬殊,事实也是如此,以摩托车,自行车对阵坦克大炮实在有些白给。影片集中对这个国家当时自上而下的一些人的心理、做法进行了展现。我想丹麦自揭伤疤,拍这么一部战败的电影,也是想让国民记住那个屈辱的历史,不想国家和人民再犯同样的错误。
第三,影片虽没宏大的战斗场面,但是对场景,道具,细节极为考究,很好的还原了当时的历史情景。影片无论从摄影,镜头,剪辑,调度等等各个方面,虽不及好莱坞大片,但是也极为细致,在对待历史的严谨上还是十分值得称赞。
5.《冒牌上尉》
今天推荐的几部片子,看起来有些沉重,或者说太过于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喘息不得。现在我来给大家推荐一个轻松些的电影。我来介绍一下。
首先,这是一部于2017年上映的德国电影。由德国导演罗伯特·斯文克执导。我们比较熟悉的电影比如布鲁斯威利斯的《赤焰战场》还有《特种部队·蛇眼起源》都是他执导的片子。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一名十九岁的普通国防兵在二战最后两周内成为所谓的“埃姆斯兰德刽子手”的故事。
其次,电影获得第65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第68届德国电影劳拉奖最佳音响效果奖,第31届欧洲电影奖最佳音效设计奖。根据他的获奖情况,可以看出这部电影从摄影,到音效绝对称得上是令人惊艳。电影故事也是相当有趣,以一件服装,开启了一个小人物的开挂之路。跟《波斯语课》颇有些神似,不知道当时《波斯语课》是否有所借鉴呢?影片内容最后的转折结尾看似荒诞,却给影片带来了一些搞笑的色彩,也让这看来比较沉重的黑白色调,多了几分幽默。
第三,电影通过二战背景,讲的是战争,却也是在探讨权力如果不受约束,那么对人性和人心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影片在细节方面也相当考究,在服装,道具,武器,行礼,做事流程等方面尽可能的还原历史。是德国的二战电影近些年来不可多得的佳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