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是我国第一任外交部长,为维护中国的利益和尊严,在国际舞台上殚精竭虑、妙语连珠,尽显大国风采。曾有美国记者因总理使用美国钢笔,恶语相向、明嘲暗讽,总理面对记者揶揄,是如何回应的呢?
一、临危受命,总理为何能成为我国第一任外交部长?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这个时候周恩来为何能脱颖而出,被任命为我国第一任政务院总理和外交部长呢?
1949年九月下旬,开国在即,此时到中南海会议大厅却争论不休,论题便是:谁最适合当任务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外交部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外交部长是一个国家对外的代表,参与国际事务,并在相应国际事务上代表自己的国家进行表态,有时还需要出访一些国家并进行外事活动,在各国地位特殊、职责非常。
在美国,外交部长被称为国务卿,地位仅次于正副总统、位居内阁成员首席,倘若总统发生意外,可以在副总统和参众议院议长之后继任总统。日本和英国的都有类似的设置,有些国家的政治首脑,甚至会亲自担任外交部长,可见这一职位的重要性。
有的人推荐陈毅司令担任我国的第一任外交部长,给出的理由是陈毅司令见识广博;也有人推荐毛主席担任,认为主席深谋远虑,很适合这个角色。最后鉴于建国初期我国外交事务举步维艰,建设国内和树立国际形象同样重要,亟须与世界诸国建立良好稳定的外交关系,毛主席提议由周恩来总理担任。
从当时的大环境来看,总理是外交部长的不二人选。
总理有丰富的国外生活留学经历,相较于其他共产党干部,对国外的政治、历史、文化等了解十分深入;在战时,长期负责统战工作,在与外国人的友好交往中,积攒了大量外交经验;总理关心国际形势,极为看重外交工作。
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在驻中国大使馆工作15年的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费德林,曾经在国民党的“陪都”,言辞恳切地告诉时任中国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总理说,如果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的胜利,周恩来总理将成为最佳的外交部长人选。总理的外交艺术让世界倾倒,连毛泽东主席也曾盛赞总理在大的国际活动方面超过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处理复杂矛盾。并且在建国以前,新中国外交工作的方针和原则,总理就已经了然于胸,并且还在1949年2月亲自起草外交工作指示。
由此可见,总理的能力,世界有目共睹,享誉中外,再加上主席的提议和多方面考虑,在1949年10月1日下午二时,周恩来被任命为总理兼外交部长。
二、中国总理用美国钢笔,总理如何面对诘问?
1953年,为了探明朝鲜战争中中国的立场,一位美国记者前来采访周总理,但却不怀好意,四处寻找贬低中国的借口,很快他便有了发现,周总理书桌的笔筒上,赫然放置着一支派克钢笔。
派克是美国的著名品牌,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各国元首的首选书写工具。就连1972年,尼克松访华,给主席带来的见面礼之一,便是一支特别版的派克金笔。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总理的书桌上放着派克钢笔,不足为奇,无可厚非,但美国记者显然不想放弃这个机会,颇为挑衅地询问总理:“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
大家都看出来了,这纯粹是无理取闹。一句话明嘲暗讽,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挖苦中国,只指责美国为帝国主义,却使用着美国的钢笔;一方面,实际上是在嘲笑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连一些钢笔都不能自己生产。如此行径,摆明了是要让总理难堪,通过贬低中国来抬高自己。
总理毕竟还是总理,很快将美国记者嚣张的气焰直接摁灭,明确地表示,这支钢笔纪念意义大于实用意义,是来源于抗美援朝战场缴获的战利品,自己无功不受禄,本不想接受,但朋友盛情难拒,只好留作纪念,于是收下了这支钢笔。美国有他们引以为豪的派克钢笔,中国也有民族品牌英雄钢笔,总理的意思不言而喻,不卑不亢,既没有刻意贬低美国,同时也恰到好处地表明了自己对朝鲜战争的态度。中国不是生产不出钢笔,总理使用这支钢笔,是因为它是纪念品,意义非凡。美国记者羞愧难当,跋扈的态度荡然无存,不知如何回应。
从这应对小小的一支钢笔的事件中,足以窥见总理的外交智慧,维护中国尊严和利益的责任感与担当。除此之外,总理还有许多惊艳绝妙的外交瞬间,让人不由对总理的外交艺术叹为观止。
三、总理的还有哪些外交瞬间,新中国外交事业有多难?
新中国建立以来,有些居心叵测的国家,时常利用新闻媒体,通过舆论贬低和抹黑中国。
曾经有西方记者询问总理,中国银行究竟有多少资金?一个国家的资金数量是国家机密,再加上中国当时处于特殊时期,财政困难,自然不能轻易泄露。总理委婉地回答,18元8角8分,向一脸狐疑的众人解释,中国银行发布了10种面额的主辅币,面额合计,就是18元8角8分。
总理访苏,与赫鲁晓夫会晤,指责他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赫鲁晓夫却话锋一转,假模假样,承认总理的观点,说自己是出身工人阶级,而总理是资产阶级出身。暗讽总理为“资产阶级”说话,总理无法炮制,表示赞同,随即说,他们二人都存在一个共同点,都背叛了自己原有的阶级。据说此言一出,在共产主义国家引为美谈。
这样的外交瞬间不胜枚举,总理令人艳羡的外交艺术背后,却是新中国艰辛的外交事业。
建国初期,我国外交事业“另起炉灶”,概不承认建国前的屈辱外交,从党内和军队中抽取大批骨干,重建外交队伍。新中国首批驻外大使,就有十余名高级将领,被誉为“将军大使”,他们大多不懂洋文,不熟稔外交,就连刀叉的使用也是总理手把手教,他们也不负众望,兢兢业业。
许多老大使回国的时候,对总理又爱又怕,十分积极“备课”,迎接总理的“考试”,“成绩不佳”的,还会被总理批评。总理也会不耻下问,向大使们了解情况,询问问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便是当时乃至现在外交事业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周总理乃至他身后代表的大批默默付出的外交官功不可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