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马蒂斯
色彩艳丽明亮,气质松弛随性,明快的颜色,强烈的对比
用色彩探索世界,用色彩表达情感,一提到对色彩的极致运用
相信你和我一样,第一时间想起的绘画大师一定是亨利·马蒂斯
马蒂斯的自画像
作品欣赏
01误打误撞拾起画笔
1869年12月31日,马蒂斯出生在法国北部的一个富裕的粮食商人之家。
马蒂斯故居
他的父亲经营着药店和种子贸易的生意,因为马蒂斯是家中长子,所以家里人都希望他将来能接管家族生意。少年时代的他在维尔曼杜瓦度过,中学毕业后他遵照父亲旨意赴巴黎攻读法律(1882-1887年),完成学业后,他回到家乡,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上了办事员。21岁以前,马蒂斯的人生似乎一切都按着计划,中规中矩地过着。
可这位小职员的生活,注定不是那么“顺利”。
1890年,马蒂斯患盲肠炎住进医院,无聊的住院时间,让这位年轻的小伙子难以忍受,疼爱儿子的母亲送来一箱子画具让他打发时间,未料想,马蒂斯这一拿起画笔,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用他自己的话说:“从那时起,我就一直把绘画箱抓在手上,我知道这会成为我的人生,就像动物见了喜欢的食物就一头钻进去一样,我爱上了绘画。”
1891年,说服父亲后,马蒂斯就带上了画笔与一腔热血,头也不回地去了当时大咖云集的艺术之都——巴黎。
他在朱利安学院学习绘画,成为布格罗和莫罗的学生。在名师的教导下,他先从最基础的静物及风景画起,精通后,便开始临摹各个时代艺术大师的作品。
莫罗对绘画色彩的主观性论述,给马蒂斯很大的影响。莫罗认为:“美的色调不可能从照抄自然中得到,绘画中的色彩必须依靠思索、想象和梦幻才能获得”。
《静物》,1896
《餐桌》,1896-1897
马蒂斯早期作品
02野兽主义的开端
在19世纪90年代末期,马蒂斯的作品开始有了很大变化。
对印象派塞尚的发现,以及与新印象主义美学的接触是变化的重要契机。塞尚教会了他构图的新秩序,修拉、西涅克的美学则让他发现了解放色彩而产生的表现力。
《奢侈、平静和欢愉》,1904
马蒂斯对新印象派点描画法的探索
在科利尤尔灿烂的阳光下,马蒂斯第一次彻底无视了色彩对于现实的指代,他用大片纯净的色块建立起了一个完全主观的世界,就像是平行宇宙一般,让人感觉既熟悉又陌生。
《科利尤尔的屋顶》,1905
《开着的窗户》,1905
《戴帽子的女人》,1905
《生命的喜悦》,1905
事实上,野兽派的命名和印象派一样,也是出于偶然。
1905年秋季沙龙的展览会上,以马蒂斯为首的一群青年画家的作品,引起了轩然大波。整个展厅,铺满了尖锐肆意的线条、浓重艳丽的色彩和粗旷扭曲的图形,人们像是走进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被强烈的视觉冲击所震撼。一名批评家站在被色彩弄得喧嚷不已的展厅中央,发现了一件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小型铜像,惊叫起来:“多纳泰罗被关在了野兽笼中!”野兽派由此得名。
野兽派并不凶猛,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温柔。
《有天竺葵的静物》,1906
野兽派作为一种艺术流派,在艺术史上存在的时间并不算长,在马蒂斯长达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里,单一地用野兽派画风来形容马蒂斯艺术创造的多样性也是不足够的。
野兽主义并不意味着马蒂斯风格的形成,而只是一个开端。
03野兽主义之后
1910-1913年,马蒂斯访问了西班牙和摩洛哥,创作了他一生中最为丰富多彩的风景画,表现出对阳光和异国风情的热爱。
《金鱼》,1911
《粉色画室》,1911
“当我用了绿色,它不代表草;当我用了蓝色,它也不意味着天空。”色彩,是马蒂斯情绪的表达出口。
《丹吉尔窗外的景色》,1913
“奴隶式地再现自然,对于我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一切我需要的色调关系被找到了,就必须从其中产生出生动活泼的色彩的合奏,一支和谐的乐曲。颜色的选择不是基于科学(像在新印象派那里),我没有先入为主地运用颜色,色彩完全本能地向我涌来。”
——亨利·马蒂斯
野兽主义在1905年发展到鼎盛时期,到1910年开始衰落。随着立体主义的兴起,马蒂斯也开始了对立体主义的探索。马蒂斯的立体主义绘画从未出现支离破碎的物像。他通过这些作品训练自己如何将物体几何化、简化,如何避免过分装饰化。
《摩洛哥人》,1915-1916
《钢琴课》,1916
《钢琴课》是他最具特色、最成功的立体主义作品。马蒂斯在不改变视点的前提下,将大块的鲜明色彩作抽象的安排。达到既富于装饰性,又具有空间深度的效果。
进入20世纪20年代,马蒂斯的作品表现出了相比以往还要多彩的光辉,就像《宫女》系列中所见的那样,将宫女们的丰满美艳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段时期,可以说是马蒂斯一生中表现风格最为温柔的时期。
《穿红色裤子的宫女》,1921
《摩尔人屏风》,1921
《穿黄色衣服的女人》,1923
《花》,1924
马蒂斯一生中经历了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在战争期间,很多画家选择用揭露、讽刺来表现战争的悲痛、凄惨和残酷,但他选择了一种宁静、欢快、舒适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战争时期的一种情绪。他认为能够带给人们乐观情绪是他应该负起的责任。他想让当时的人们相信:像画中这样,坐在阳光下的舒适生活,仍然是可能的。
忠实于自身本质的同时,不断追求新表现风格的马蒂斯到20世纪20年代末时又有了新的飞跃。
他通过大胆的变形,达到阿拉伯式线条的效果与色彩的对照,实现了既具有装饰性、同时又隽永不朽的构图。
《穿紫色外套的女人》,1937
《音乐》,1939
《琵琶》,1939
简化了人体的特征,弱化了透视的景深,用高纯度的色块和极度扁平化的处理方式,将绘画重新拉回了纯粹的二维世界。
画面中人物形态虽然简单,但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
04拼贴之旅的开始
“我所梦想的艺术,充满着平衡、纯洁、静穆,没有令人不安、引人注目的题材。一种艺术,对每个精神劳动者,像对艺术家一样,是一种平息的手段,一种精神慰藉的手段,熨平他的心灵。对于他,意味着从日常辛劳和工作中求得宁静。”
——亨利·马蒂斯
晚年的马蒂斯,因为病痛的折磨,无法再长期进行耗费体力的油画创作,但他并没有被病魔打倒,而是满怀热情地继续创作,竹竿和剪纸这两个无意中想出来的工具,协助他创造出了生命末期让人震撼不已的辉煌。
正在进行剪纸创作的马蒂斯
正在用竹竿做的炭笔进行绘画创作的马蒂斯
正在工作室进行拼贴画创作的马蒂斯
创作中的马蒂斯
“剪刀划过纸面的感觉,让我想起了雕刻家对于石材的凿击,它们两者的精神是相通的。”——亨利·马蒂斯
果敢的笔触和流畅的线条,被深厚的艺术功底支撑着的,是从内到外流淌出来的气质。马蒂斯的作品,不论是有色彩的油画,还是没有色彩的钢笔画和炭笔画,都能明显的让观者感受到松弛感、舒适感。
素描
素描
《小丑》,1943
《舞者》,1949
《蓝色裸体》,1952
《蜗牛》,1953
马蒂斯的剪纸是非常随性的,他追求快速且一次成型的图案,但之后的拼贴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马蒂斯会把剪出来的图案钉在纸板或者墙壁上,组合成完整的作品,再花大量的时间去感受和调整他们。
所以,对于剪纸艺术来说,剪纸的过程就相当于习作,拼贴的过程则相当于正稿。马蒂斯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调和了情感与技巧之间的悖论。进而创造出了这些既深思熟虑又饱含热情的画面。
在病痛折磨中的他,作品依然充满大胆、完美和开朗乐观的精神。
84岁的人生不长也不短,不够画尽世间所有的色彩,却足够他表达一辈子的热诚与坦荡。
“没有感官愉悦,一切都将荡然无存。”
马蒂斯热切地体验生活,留心着日常被忽视的事物,无论是塔希提岛奢华的香草色光芒,还是蜗牛从壳里钻出来时展露的身体弧线,人们赤裸着跳舞、鸟跃入空中,每一种元素出现在他的画里都是如此和谐,这就是马蒂斯画笔下奇妙的色彩世界。
最后让我们用马蒂斯的一句话结尾:“爱才是一个艺术家得以存续的根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