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电视剧《都挺好》吗?我猜大家一定对剧中那个好吃懒做、虚荣怕事的角色苏大强印象很深吧,演员倪大红将苏大强的性格表现得丝丝入扣,活灵活现,倪大红也凭借这一角色获得了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奖”。
电视剧中的“苏大强”有个爱好,就是听苏州评弹,闲来无事就和老朋友一起去听评弹。不仅如此,剧中许多插曲也都是配以苏州评弹的曲目,如:《白蛇传赏中秋》、《三国演义战长沙》等。
那么今天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苏州评弹吧!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合成,是一种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形式,有说有唱,产生于苏州,流行于江浙沪一带。过去曾将评话称为“大书”,弹词称为“小词”,大书常常讲述古往今来的天下大事,而小词主要表现家长里短、儿女情长。
苏州评弹的历史来源
评弹的历史较久。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 至明末清 初已很盛行。苏州弹词早在明末也已在民间广泛流传。
苏州评弹的历史比较久远,源于宋代,明清时期就已经很盛行了。元末文学家杨维桢《四游记弹词》是最早的唱本,评弹的唱腔与内容在清乾隆年间就已经相当成熟,到清代嘉庆年间出现了陈遇乾、姚豫章、俞秀山、陆十珍等评弹名家,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姚似章、赵湘舟、王石泉等名家涌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评弹开始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喜爱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很多评弹名家也再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归纳总结,继承和发展了弹唱的艺术手法,创作出很多新曲目。
苏州评弹的艺术特色
评弹音乐的特色以优美见长,情绪奔放、慷慨激昂的作品相对较少,再搭上音袅袅,甜糯相宜的吴语唱腔,细腻婉转是它的一大特色。
评弹音乐不是五声调式,也并不是单一的七声调式,有时也是六声调式,所以这种丰富的调式变化使它有很强的表现力,同时评弹的音乐也是相当丰富的。
评弹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两件,即琵琶与三弦,有时偶然会加上二胡或者其他乐器。三弦与琵 琶之间的音色均为颗粒性音色,因此评弹艺术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巧妙的把两件乐器融合在一起,基本的音乐形态为志声复调。
评弹的唱腔分为男女两种音色。人声与琵琶、三弦相结合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比,产生很强的表现力,引人入胜。
苏州评弹的经典剧目
苏州评弹的节目形态多属长篇故事,分回逐日连说。每天说演一回,每回约一个半小时。通常一部书能连说月余,长的可达一年半载。其艺术表现以单线顺叙为主,用“未来先说、过去重提”的方法进行前后呼应,同时用不断设置“关子”的办法来制造悬念,吸引听众。
苏州评话的传统书目有讲述历史的《东汉》、《三国》,也有将英雄好汉的《水浒》、《七侠五义》,还有讲神怪故事和公案书的《封神榜》、《济公传》。
苏州弹词的节目以长篇为主,传统的代表性节目有《三笑》、《倭袍传》、《描金凤》、《白蛇传》、《玉蜻蜓》、《珍珠塔》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弹词艺术经过艺人们自觉的整旧创新,艺术上有了很大的飞跃。新节目不断涌现,长篇有《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李闯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的种子》、《江南红》、《夺印》、《李双双》等,中篇和常独立演出的”选回”有《老地保》、《厅堂夺子》、《玄都求雨》、《花厅评理》、《怒碰粮船》、《庵堂认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芦苇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脚皇后》等。
2006年,国务院将评弹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和宣传了这项传统艺术,也为坚持弘扬和传承这门艺术的演员们增加了更多的动力,我们希望苏州评弹越来越好,再现辉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