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这本《园丁与木匠》时,我心里对书名便产生了疑惑,“园丁与木匠”是什么意思?这虽然看起来是并列关系,但隐约觉得更像是做选择,一种为人父母的选择。
当我在阅读过后,没想到还真如所疑惑中的那样,父母是园丁还是木匠,全在于自己的选择。
本书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是一位有着三个儿子的母亲和三个孙子的祖母,同时她还是一名科学家和哲学家,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领袖,是牛津大学的心理学博士。
高普尼克从人们普遍教养孩子的方式当中,发现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养育观念,那就是:
“教养”一词不是用来描述父母的实际行为,也不是指父母应该做的事情,而是像一位园丁给孩子的生命旅程提供给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作为父母的工作并不是要创造一种特定的孩子。相反,我们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发展。
换句话说就是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父母想要孩子成为的样子。
但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都会不约而同的心怀打造自己理想中孩子的念头,也更希望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和安排去成长,尤其是在学习上。
我们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少玩耍,多读书,希望他们考名牌大学,拥有体面的工作,做一个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人士。
我们通常会用一些外在表现来定义孩子是否优秀。
比如,孩子的成绩是否拔尖?孩子是否多才多艺?孩子又是否考上了重点学校等等。
反过来,如果孩子成绩不好,胆小内向、不爱说话,也没有什么才艺,还调皮捣蛋,对待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认为他差劲就已经很好了。
同是孩子,可因为不同的表现,身为父母的我们看待他们的眼光就会有所不同,而这一定不是孩子想要的。
如果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说了算,按照父母的所思所想去学习和生活,那么他一定不会是他自己,他只会离成为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直至迷失自己。
而如此管控孩子的父母就是“木匠式”父母,如雕刻一件精美绝伦的作品般,一心只管创造自己理想中的孩子,也不论孩子是否愿意任由父母打造。
“木匠式”父母打造的是一种特定的孩子,就如木匠雕刻的作品一般,都是同一个模样,同一种类型,没有个性,也缺乏神采。
真正好的父母应该如园丁一样,给花儿一个有着阳光雨露的培育空间,适时的浇水、施肥、除草和修剪,而后等待春色满园。
著有《淘气包马小跳》的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就是这样的一位园丁妈妈 。
在她女儿二十几年的经历中,许多次重要选择,都是由女儿自己决定。
从她女儿6岁考过钢琴三级,由于往后会越来越难,是放弃还是继续学?结果孩子自己选择了继续学,直至10岁拿下钢琴业余十级证书。
小学毕业考试,考了全校第五名,学校有保送进重点中学,杨红樱女儿名列其中,可她却选择了自己最想去也最难进的外国语学校,结果还真的考进了。
17岁那年,杨红樱女儿在高二结束拿到高中毕业证书后,没有继续读高三,而是选择了去考雅思出国留学,结果以雅思冲刺班最高分被国外一所大学的教育系录取。
再后来,杨红樱女儿在大学里又多次转系转专业,以及转职业方向,她也尊重孩子的选择。
在杨红樱看来,爱女儿就要懂女儿,她知道女儿和她一样都是崇尚自由、在乎内心感受的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她都会尊重女儿的每一次选择。
杨红樱所做的对孩子的教养,就是让孩子成为她自己。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焕发出她该有的能量和与众不同的强大生命力。
写到这里,情不自禁地又想起了纪伯伦的那首著名诗歌: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每个孩子都是人世间的独特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天赋,自己的梦想和自己的希望。因此,多支持、鼓励和温暖孩子,做一个园丁式父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