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
人们会想尽办法,各种荒谬的办法,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但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会觉醒。
《摆渡人》中主人公迪伦的遭遇,恰恰是这句话的完美诠释。
在一场火车事故中,15岁的女孩迪伦成了唯一的遇难者。
她死后,灵魂飘出了身体,闯入了一片荒原。
在这里,她要与摆渡人崔斯坦一起穿越重重难关,化解层层迷茫,抵达轮回之地。
穿越荒原的旅程,也是迪伦内心的觉醒之旅。
我们每个人,都有遭受苦难,深陷迷茫的时刻。
读懂书中这最触动灵魂的这6句话,帮助你叫醒那个沉睡的自己。
人活着就会失去,你失去的不会再来,你争取的永远都会失去。
迪伦5岁那年,父母离异,面对性格强势的母亲,父亲选择了退让,从此不再踏入家门。
她失去了父爱和一个温馨的家,只得委屈巴巴的生活,独自承受所有的不快乐。
上学后,她认识了好友凯蒂。
每次有同学挖苦嘲笑她的时候,凯蒂总能站出来保护她。
她被母亲责骂,凯蒂也会悄悄宽慰她。
好景不长,凯蒂因为父母离婚转学走了,迪伦失去朋友,再次陷入低谷。
15岁那年,她终于联系上了自己远在阿伯丁的父亲,就决定坐火车去看他。
可命运偏偏跟她作对,就这样把她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那列驶向阿伯丁的列车上。
短短十来年的光景,迪伦就遭遇了常人一辈子的大起大落。
可她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在灵魂踏上荒原的旅途中,过早经历过人间起伏的她,面对那些坎坷沟壑,和凶狠的恶魔,反而比其他人更加从容淡定。
作家白先勇说:“拥有的从来都是侥幸,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所有的成熟都是从失去开始。”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这样那样破碎难熬的瞬间。
或是感情的失意,学业事业上的失利;
或是偶然失之交臂的机会,是某次路途中错过的风景。
到了一定年纪以后,经历得越多越明白,有些失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生命里的泥泞与缺憾,那些被生活压坏的碎片,只能靠自己去填满重塑。
我们总会失去无忧无虑的生活,失去往日的轻松快乐。
可也从中收获勇气和力量,踏上了成长的第一步。
每一个灵魂都是独特的,都有各自的美德和过错。
崔斯坦曾给迪伦讲过一个故事。
他上一个摆渡的人叫乔纳斯,是二战时的德国纳粹士兵,还在臭名昭著的波兰集中营做看守。
迪伦对纳粹相当厌恶,便质问崔斯坦,为什么连这样的人你还要给他做向导。
崔斯坦却说,乔纳斯死时才18岁,他生性善良,在父亲威逼之下,不得已参了军。
即便在集中营,他也见不得卫兵们殴打、迫害犹太人。
可他无法逃离军营,更不敢违抗军令,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能为力。
直到一天,长官下令让他枪毙一个无辜的老人。
他非但不肯出手,还想恳求长官饶恕老人。
长官听了后,没有理睬他,直接自己开了枪。
老人死后,乔纳斯来不及感伤,身后一声枪响,年仅18岁的他,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崔斯坦的故事讲完,迪伦也早已从先前的厌恶转为同情和佩服。
原来,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良善和过错,没有一个灵魂不值得尊重。
想起康德曾说过的一句话:
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的去理解。
我们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却有着各自的人生境遇。
就像梵高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了烟。
不要用自己的成见随意评价他人,穿越内心偏见的迷雾,才能照亮别人,温暖自己。
这片荒原就是你心像的投射,你想它什么样,它就长什么样。
中国有句古语,物随心转,境由心生。
简单的说,就是你所见到的场景,都是你的心境变化而来。
迪伦所穿越的这片荒原就是如此。
她本以为这是个鲜花盛开,路途平坦的平原。
可跟着崔斯坦没走两天,却发现荒原上高低起伏,长满了荆棘,偶尔还会遇到满是黑泥的沼泽地。
她还发现这里的天气不同寻常,当她心情好的时候,就会天朗气清,万里无云;
而她一生气,立马就风云变色,电闪雷鸣。
迪伦一度埋怨崔斯坦,带她来这么一个鬼地方。
后来她才知道,每一位灵魂所要走的路,都是根据他们自己的想法而化成的。
其实,小说中看似离奇的荒原,何尝不是我们当下的世界?
正如心理学中的“投射效应”,说的就是所有的外在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和倒影。
当你开始抱怨的时候,你的世界就是一团灰色,你站在那个灰色的圈子中心,不停地向四周散发出怨气。
那些所讨厌的那些人和事,都是你自己的负能量吸引而来。
塞缪尔说过:“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
当你改变自己的心态和姿态,不心生气馁,不怨天尤人,你的好运自然会纷至沓来。
摆渡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感同身受。
面对刚刚离世的人,摆渡人最大的挑战,就是去靠近一颗颗受伤的心。
崔斯坦虽能掌握摆渡者过去的点点滴滴,甚至还会“读心术”。
但即便如此,他也会为摆渡者始终走不出死亡的阴影而犯难。
为了安慰他们,他就用最合适的角色出现在每个灵魂面前。
有被情所困的人,他就变作对方爱人的模样;有夭折的孩子,他就变成孩子的父母。
在少年乔纳斯面前,他就化身为一名长满胡须的高大中年汉子,让人有种十足的安全感。
而遇到迪伦时,他又成了一个青葱少年,想要充当一位同龄的知心朋友,与她结伴而行。
崔斯坦没有把宽慰挂在嘴边,可言行举止中,全都是不动声色的体谅。
很多人都说,人与人之间,最难的便是感同身受。
实际上,只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久了,心里装不下别人。
这世间,心与心未必相通,可情与情却总是相似。
当你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把自己的脚放进别人的鞋里,就是对他人最好的关怀与体谅。
每一个镌刻着爱与善意的灵魂,都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摆渡人。
摆渡人崔斯坦,其实也是一个孤苦的可怜人。
他没有自己的名字,没有自己的容貌,更没有家人朋友。
即便如此,他还是会满腔热情地安慰刚死去的摆渡者。
可对方不仅把崔斯坦当做垃圾桶,肆意宣泄自己的情绪,甚至还怨恨他把自己带到荒原。
从来没有人体谅他,更没有人为他伤心难受。
只有迪伦,向他投来善意的目光。
得知摆渡人的秘密后,迪伦不但向他道了歉,还伸手抚慰他。
崔斯坦的心里很是感动。
后来,在荒原的一处大峡谷,迪伦被成千上万的阴灵纠缠,差一点就魂飞魄散。
崔斯坦冒着生命危险,才把她救了出来。
迪伦问他,为什么如此拼命,他明明可以像从前那样,全凭摆渡者自己的造化,不必自己冒险。
他只说,我引领过数不清的灵魂,却只有你心疼过我,给过我善意。
这世间就是如此,我为你引路,其实你也在给我摆渡。
正如古语所言:“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还。”
善良从来就不是单行线,而是一种回声。
你付出多少善意,就会收到多少的温暖。
你为别人架桥过河,别人也会为你修路越岭。
你所传递出的善意,做过的好事,都会化为滋养你的养料,给你温暖和回报。
要么永远不踏出那一步,要么就是现在。
小说中有一幕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抵达荒原终点的时候,迪伦一脚踏了出去,而崔斯坦却被一道光幕阻挡在了荒原尽头,两人自此分别。
当迪伦到了新世界,才发现这里的人灵魂不灭,好似活在天堂。
唯独遗憾的是,这里没有崔斯坦。
几经周折,她终于找到了一个活了几个世纪的老妇人。
从老妇人的口中,迪伦得到了返回荒原的秘密:只要推开任何一扇门都能够回去。
但对方还说,已经有过很多人来请教她返回荒原的秘诀,可没有一个人成功。
因为回去不只是重生,还极有可能灰飞烟灭。
而在新世界,不仅能够长生不死,还可以享受生前没有的物质生活。
可迪伦明知道荒原上的阴灵会要了的命,她还是铁了心的要去找崔斯坦。
少年乔纳斯还想劝她再考虑考虑,她却头也不回地推开了一扇门,一脚踏入了荒原。
听过一句话,有的机会失去了就再也没了,所以等待和犹豫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杀手。
就像老妇人那样,尽管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但还是在等待中熄灭了心中的火花。
即便知道丈夫被荒原的阴灵纠缠,她也没有勇气跨过那道门。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道:
当改变命运的时刻降临,犹豫就会败北。
人生是走出来的,只有先迈出第一步,才有调整方向的可能。
与其因错失良机而抱憾终生,不如把握当下,给自己一个机会,少留一点遗憾。
英国《卫报》曾评价《摆渡人》:
这是一本教你学会如何去爱的伟大作品。
不要忽略人生中每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时刻,那是你的灵魂摆渡人在向你告密。
你在生命充满善意的一言一行,都是一次自我救赎。
它或许是你人生至暗时刻的一次伸手,或许是你千头万绪时的一根线头。
就像作者克莱尔在书中的提问: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千帆过尽,我们总会明白:
每个人的崔斯坦,其实都是自己;
生活能渡的,都是愿意自渡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