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吴承恩。然而知道这个故事的人却会说:不一定。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四百多年,从《西游记》的诞生起就一直是一桩悬而未解的公案。那么如此一部鸿篇巨作,为何会无人认领呢?
大家都知道,西游看似是神魔小说,实则暗含诸多讽刺,其中不乏对”当圣”的讥嘲与不敬,所以这可能是无人敢认领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整个明朝时期,时人对《西游记》的作者均署名为佚名,或者是原著中的”华阳洞天主人”。直到明朝覆灭后,才有人开始搜集证据,为作者正名。
作者的候选名单足有十几人之多,不过经过层层筛选淘汰最终只剩下了两位,一位是吴承恩,一位是丘处机。若想遴选出正确的那一个,我们对西游必须有足够深刻的认知!
西游取经为什么必须是五人?因为他们代表的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关系,代表人的五脏;金箍棒为什么是一万三千五百斤重?因为这个数字是人一天平均的呼吸次数;取经共花费十四年零八天,也就是五千零四十八天,恰恰八戒的九齿钉耙与沙僧的降妖杖的重量也是五千零四十八斤,这个数字代表什么?代表的是唐朝翻译成汉文的佛经数量!
显而易见,西游作者是一个精通内丹术的人,很可能他还是一位实际修炼者,所以全真教的丘处机就变成了热门人选,这也是清朝近三百年间的普遍认知。而且丘处机的其他作品中都有关于修道炼丹的记录,所以目前清朝流传下来的《西游记》版本有七种之多,无一例外全部署名为丘处机所作!
然而到了明末清初,现代文学思潮涌起,这一共识再次被颠覆。以鲁迅、胡适为首的几位大师认为《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其主要依据为吴承恩老乡吴玉搢在《淮安府志》中的观点考证。吴玉搢指出原著中出现了大量淮安地区的方言,而且在当地县志中曾出现过”吴承恩《西游记》”的记录,鲁胡二人正是根据这些证据将作者锁定为吴承恩。
然而经过后来的考证,上述的两个证据都不怎么靠谱。首先关于方言问题,实际上原著使用的不只是淮安地区的专属语言,而是长江北部地区与吴语方言掺杂的结果;第二个县志记载问题,其实能够出现在县志上的书籍,都是一些游记性的小说,神魔类不可能被录入其中,通过《淮安府志》记载的其他同类作品就可以了解。
那么丘处机与吴承恩究竟谁才是正确的答案呢?抱歉,没有正确答案!包括现代我们熟知的吴承恩说,都是在这一问题遭遇死结后的合理代指,也就是说没有比吴承恩更适合的其他人选,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可能性最大,故而将其设为作者。在其他更有力的证据推翻这一论证之前,吴承恩就会一直是那个正确答案。
虽然这是一种别无选择的无奈选择,但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毕竟大家都不想让我们的四大名著之一冠上”无名氏”。不知大家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