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隋朝以后,科举差不多是读书人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的唯一途径。而科举分为很多步骤,其中最初级的两步是考秀才和考举人。
以清代为例,清代士人在应科举以求功名的路上,要经过考取生员、考取举人和考取进士这三个步骤。在这一过程中,要经过多次考试。大致可以说,清代各种科举考试可以归入生员考试、举人考试和进士考试等三个系列。在这三个系列中,秀才系列和举人系列的考试均与“学政”这一官职有关。
没有考中秀才的人,不管多大年纪都称为童生。童生考取“生员”(俗称秀才)须经本县、本府(或本直隶州、厅)和学政的三级考试
考上了秀才,就会获得一定的待遇,这其中包括免丁粮赋役、官给火食,见官吏不跪,不能施刑。等等。
明清士子通过乡试后,即取得一种永久性功名举人,可按科无限期参加礼部会试。这也是科举中最难的一级。
清代乡试中额各省多寡不一,依文风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赋之轻重而定。乡试正榜取中者称举人,此外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亦称副贡。放榜之期在九月,第一名称解元。名额有所增减,后可捐纳,但大省不过30,中省20,小省10个。咸丰时规定每举人须捐10万两。江西应试为134:1。
广东老举人黄章考了60年,康熙三十八年99岁时仍进场,让其曾孙提灯笼开路,“百岁观场”,但仍未中,意思是102岁时再来。
广东的谢启祚拒绝举荐,以98中举。当时正好15岁少年同榜。“老人南极无边见,童子春风座上来。”侯方域中河南乡试副榜,羞恨致疾而死。“行到半天仙骨少,罡(纲)风复遣落人间。”
由于考举人极难,所以才有范进中举的名篇;由于考试不易,明清时期,也有举人直接出任低级官职的情况。考中了举人,在当地社会就成为有头有脸的士绅。这一点和秀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