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将毕业论文写作得有内涵,理论新颖,这是许多毕业生的努力和追求。但是作为一个读者来说,无论是专家还是外行的人,他们一般先从后记入手。拥有一个顺畅而丰富有内容的后记,不仅能使读者在短时间内掌握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而且能引起读者与作者的产生共鸣。后记虽然不是一篇论文的主体,但也不能被忽视。
“后记”在有些地方也称之为“致谢”。但从概念的角度来思考,称为“后记”比“谢谢”更为合理。我们所谓的后记其实质就是论文写作完后对通篇的回味和思考。“后记”,不仅要包含论文所选题目的来源,写作思路的基本状况,还要包含行文中所用到的资料和帮助者以及对他们表示感谢。由此可以看出“致谢”从内容上限制了作者的思路,所以“后记”更为贴切。
每篇毕业论文基本上都有一个后记,但遗憾的是,能让人“回味无穷”的后记并不多。一方面,出现在作者的思路混乱,他无法从论文的写作中找到一条清晰的线索;另一方面,出现在作者写作的“瘦弱”,容易沉浸在抒情当中无法自拔。有许多导师认为,论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是必须注重规范的。至于“后记”的写作,就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没有太严格的要求。就是这样,论文的“后记”写作渐渐失去最基本的规范。
【如何写好“后记”?】
根据作者的观点,首先我们应该写出论文标题的来源,在这个时候,一些不适合出现在论文主体中的原因便可以在后记中解释。接下来的内容是我们在写作过程中的感受和领悟。最后一步是给该论文的指导者、信息材料的提供者和给作者提供帮助的个人或团体表示最真挚的感谢。“后记”的内容主要是叙事,同时也可以与抒情相结合,但要注意抒情不能超过叙事,否则就会使“后记”看起来过于空洞。
【后记写作时存在和该注意的问题】
(1)受作者的自身思考何眼力的限制,一些毕业生容易将后记写成“獭祭鱼”,堆砌成文。全文不断的进行感谢,似乎是在忏悔中“喋喋不休”,一下子,这个后记便失去了灵魂。
(2)不得写得过于多情,如果通篇是抒情,甚至是以诗歌的形式进行写作,那么就可能会迷失了“后记”的主要方向。
(3)表示感谢的内容如果失去分寸,就会让受感谢的人觉得尴尬或者不适应。记得有一次论文答辩中,一名评委老师批评了一名答辩者,说道:“我并没有给你那么多的帮助,你写的太多了,请删除我的名字。”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没有预料到的赞扬和一心想保全声誉,反而受到了毁谤,都让人无法接受。一个好的后记需要找到准确的感谢来源,让受感谢的人觉得自己值得被感谢。
(4)有一些作者则喜欢“打着革命的旗号来吓唬人、蒙骗人 ”,拉来许多学术界有名人士支持自己,更有些作者喜欢炫耀他们广阔的社交圈,并在后记中写出他们似是而非的交往。
(5)有些作者不懂得文章的结构顺序,比如有这样的例子:它的开头是感谢,在最后两段中,却突然转向“岁月荏苒,光阴似箭”这样语句的抒情。事实上,如果我们把抒情的部分调在开头,然后再引起下文的感谢,整个“后记”读起来就会更流畅,更合乎逻辑。
(6)作为形象代表的“后记”,我们一定不能有错别字出现。出现错别字这样不负责任的细节,便会难以让人相信其工作的细致认真了。
(7)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后记不能太短,太短了就可能解释不清楚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当然也不能过长,过长的话通常会使读者觉得重复啰嗦,最好是确保一个页面之内。
完成一个的“后记”写作,它更要求真实性,写出内心的真实感受,使读者能从中看到这篇论文的价值,更能读出作者的学习风格。
写好“后记”,让你的论文有一个精彩的结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