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正义联盟》你们都看了吧?昨天《复联3》预告片你们也看了吧?那么,是时候来探讨一下这个严肃紧张、惊险刺激、普通人Hold不住的问题了。
如何解决漫威DC粉丝互撕是21世纪最大难题之一
时光网特稿众所周知,漫威和DC这两大美漫巨头一直都是“既生瑜何生亮”的竞争关系,商战的剑拔弩张自然也感染了各自的粉丝阵营。
每当一部漫威或是DC电影上映,各大网站的评论区必定是漫威粉和DC粉的唇枪舌战,双方你来我往用键盘做武器一决高下,恨不得坐上跨省列车来一场脑力与体力的双重较量。他们诋毁、谩骂、互相问候对方家属,甚至还编了一系列高能段子和顺口溜,而少有的理性之声则被淹没在此起彼伏的互掐互怼之中。
那么,争论了这么久,烂番茄到底是不是迪士尼的亲戚?《正义联盟》拍成这样到底谁来背锅?漫威真的低幼合家欢?DC又真的深刻有内涵?漫威DC到底,到底,到底哪家强?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从DCEU和MCU电影的商业悟性以及创作灵性入手,分析一下漫威DC各自的赢面与输面。恳请各位粉丝不要互喷,不要打架,漫威DC两大电影宇宙目前局面如何,看了这篇你就知道了。
漫威牛在哪?
十年,17部电影,超过130亿美元的总票房,MCU对于流行文化的重新定义,对于好莱坞工业的革命性冲击有目共睹。但频频爆出的高口碑成绩却让诸多影迷疑惑不解,不就是一些没啥深度的商业片么?凭什么动不动就百分之八九十的新鲜度?凭什么我DC就日常不及格?
庞大的漫威宇宙
诚然,MCU电影作为高度工业化的流水线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工整,稳定的三幕式结构为的就是精准击中观众的每一个嗨点和笑点,最大程度去迎合主流观众的观影习惯与观影期待。这是一部商业类型片必须要提供的最基本的娱乐体验,也是一个优秀的商业片导演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说白了,这就是大部分观众嘴上说不要,但依旧见一次买一次账的“套路”。
漫威大法第一式——类型整合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蚁人》是一部“抢劫电影”(Heist Film);
《银河护卫队》系列主打太空歌剧+金曲串烧;
《奇异博士》有“盗梦式”视觉奇观;
《美国队长》系列自罗素兄弟接手以后,开始主打政治惊悚+借鉴《突袭》系列的花样体术;
《雷神3》主打白银美漫的缤纷绚烂和《飞侠哥顿》式的太空狂想,本身还是一部公路电影;
《蜘蛛侠:英雄归来》是一部校园青春喜剧。
《银河护卫队2》中二风扑面而来
类型整合这个趋势在漫威第一阶段中并未完全展现,但到了第二、三阶段几乎部部如此。毕竟此时的MCU已经家大业大,一环崩坏全盘皆输。而类型整合无疑于给漫威的新产品加了双保险。打个比方,如果说漫威固有的动作冒险类型剧本是一座金字塔(三角形稳定性最高),那么类型整合就是在金字塔内又加了四根顶梁柱,两种可以耐住市场考验的类型模式和影像风格合理混搭,除了稳还是稳,稳上加稳,稳如老狗。这便是MCU的商业悟性。
另一方面,类型整合还能带来多元而丰富的视听体验,厌倦了传统超英电影的模式套路?那就如上文提到的一样,在视听风格上融入其他流行文化元素,在故事风格上套用其他大众喜闻乐见的类型模板。这次的《雷神3》正是由于融入了杰克·科比和80年代的魔性复古画风(其实从雷神3那个录像带画风的Logo就能预料到),才将整个系列从口碑低谷中抢救回来。
“浩克是熊熊烈火,索尔是小火苗”
而在类型整合后,MCU电影所提供的娱乐体验以及流行文化底蕴(彩蛋、画风、老歌)既能引发主流观众共鸣,又能带来双重的观影快感。虽说内容上还是正邪对立拯救世界的套路,但视听语言上却足够新奇大胆。这就是MCU的创作灵性。
那么试问,一部在内容上受制于公司意志的商业电影,选择在形式上融入多元化的银幕美学与视觉流派进行实验,凭什么不给高分?
漫威大法第二式——解构经典
但凡涉及到漫威新闻,下面这段话绝对是时光网上用来水经验的高频段子:
这句卡通不像卡通,真人不像真人,喜剧不像喜剧,科幻不像科幻虽说敌意满满,却也道出了MCU电影完全符合“后现代性文化”(Post Modernity,并非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特点。即商品社会的大环境下颠覆权威、消解经典、无视深度、迷恋形式的美学主张。上文提到的“类型整合”就已经是“后现代解构”的特征之一,即通过对传统类型片元素的拆分、拼贴、重组,带给受众通俗化,平民化,非精英化的消费体验。
DC vs 漫威
我们来举几个典型特征。
古典漫画人设的消解:MCU的英雄可以出糗,可以逗比、可以是渣男、可以有性格缺陷,可以帅不过三秒,甚至可以是Loser废柴太空流氓。而反派也不再是面目可憎的中二莽夫,他们可以卖萌卖腐,卖肉卖颜、可以满嘴骚话、可以在尬舞中被干掉,可以游走在善恶边缘 、甚至可以是胸有大志但终不成器的平民(秃鹫、泽莫)。这是漫威角色“接地气”的漫画人设的体现,也使得MCU角色更有观众缘。
战争被游戏化:你死我活,尸横遍野战争变成了高度幻想化的武器、载具、超能力争奇斗艳的视觉奇观,现实主义战争片的严肃、神圣、悲壮、仪式化在调侃的氛围中不复存在(视影片风格而定),取而代之的是游戏般的感官刺激与趣味性。和传统战争片相比,MCU的电影更像是《三毛从军记》。
无厘头笑料的加入:MCU的角色无论男女老幼,几乎人人都是段子手。反讽、戏仿、调侃、玩梗、彩蛋……这些元素非但没有破坏超英电影固有的动作冒险类型,还能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漫长枯燥的第二幕,时刻对角色命运和剧情走向保持高度关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程无尿点。
漫威 vs DC
这三个特征其实就可以解释为什么MCU电影“喜剧不像喜剧,科幻不像科幻”;毕竟后现代性文化本就是多元美学流派的杂糅解构,逼格不高,但充斥着商品意识和逻辑,是一种以宣泄和释放为目的的消费文化。这也就使得漫威经常被喷为快餐、无脑、爆米花的代言词。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后工业时代,处在一个亚文化“曲高和众”成为主流文化的社会,也就是所谓的“后现代社会”。普罗大众走进电影院并不是为了受教育,更不是为了欣赏艺术家的个性,而是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娱乐与消费体验。而以后现代性文化为美学主张的MCU电影则高度符合我们所处的后现代语境,极大迎合了当下主流观众的消费取向。另一方面,如今的漫威电影处在商品与作品之间,一方面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动作场面与特效,另一方面则是形式上足够风格化的影像特色,所以路人和影评人有口皆碑也不足为奇。
总而言之,MCU之所以能够制霸票仓,它的核心优势就在于新奇、前卫、时髦、多元、先锋性与实验性的齐头并进(无论是后现代性文化还是后现代主义,它们的特点之一就是能与时代和平共处)以及清晰明确的商业战略布局。漫威被称作“House of Ideas”(创意之屋)真的不是浪得虚名。
你瞧不上漫威,但也不得不承认它的成功
当然,漫威大法也不可能一直做到“一招鲜吃遍天”。如今的漫威,持续为观众打造新奇的娱乐体验和有限的整合资源即将形成矛盾,说白了就是家大业大骑虎难下。一旦重复使用一种类型整合,观众便会产生审美疲劳,比如《银护2》,这或许也是导演在片尾暗示《银护3》的歌单将会更现代的原因吧。
最后,再别拿喜剧弱智说事了,喜剧普遍被认为是最难写的剧种……
时光网关于DC日常药丸的高频段子
DC输在哪?
说完了漫威,我们再来聊聊DC。首先要明确的第一点是,既然我们的对比对象是DCEU和MCU,那就别总拿《守望者》和《黑暗骑士》说事。原因很简单,DCEU和MCU的电影都是工业流水线的大众消费品,拍的是漫画。而《守望者》和《黑暗骑士》则是作者向的“图形小说”(事实上两部电影都改编自图形小说),两部电影本身也都不属于DCEU体系。艺术起点和商业定位都不一样,怎么比?
如果你觉得图中那段话太长而且有失公正,其实有位网友的回答其实更简练:“DC的超级英雄电影总是那么土里土气的。况且现在都视觉疲劳了,风头已经过了。DC在电影的运营商比漫威差了十万八千里。”(网友评论原文摘录)
没错,就是土里土气的。这里所说的土并不是角色造型土,而是DCEU电影所能提供的娱乐体验和观影趣味,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DCEU第一原罪——因袭陈规
没有妈的孩子像根草
老调重弹:《正义联盟》和其他三部口碑扑街的DCEU电影都存在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说它不成问题是因为即便不去整合类型,超英电影固有的动作冒险类型也能提供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体验,问题是敌台已经将类型整合玩的飞起,DCEU所提供的却还是动作冒险电影的单一体验。影像风格缺少变化,没有流行文化和类型要素可以消费,仅从娱乐性讲,DCEU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人岗不适:如果说类型单一还不是DCEU的致命伤,那么作为商业片系列,导演的类型片基本功不扎实难辞其咎。没错,说的就是DCEU的前掌门人—扎克·施奈德。
作为一名拍MV和广告片出身的视觉系导演,画面思维优先已经成为了渣导的职业习惯,但这种职业习惯对于拍电影却是大忌。这也是为什么由他执筒的DCEU电影一到需要抒情的地方,渣导立马火力全开—慢动作、大特写、画外音、精致构图、宗教隐喻、交叉蒙太奇、时空转换轮番炫技,逼格高的简直没谁了。但一到考验长片叙事基本功的第二幕,渣导的叙事短板立刻暴露无遗。
图片不是小编P的
不会拍类型片,也是渣导的完整版电影动不动就三个小时的原因之一(渣导报备的正联初版也是三个小时)。就连渣导在粉丝圈被封为神作的《守望者》,其实也是照着漫画原著逐帧拍摄的,而渣导对于该片最大的贡献…大家应该能猜到,和这次的《正联》一样依旧是惊艳的MV开场。
堆砌特效:DCEU的动作场面还停留在卡通剧时代的放大招,扔外挂、搞拆迁。缺乏惊艳的动作创意和组合技,说白了就是堆砌特效打的太“笨”了。毕竟如今的观众对重金砸出来的视觉奇观已经免疫了,拳拳到肉的暴力快感和充满趣味性的动作创意才能让人眼前一亮。最尴尬的是,正联团队的能力平衡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在《蝙超》决战中就东躲西藏的蝙蝠老爷,在《正联》中换了个马甲依旧没有属于自己的高能时刻,穷得只剩钱了….
DCEU第二原罪——急功近利
看一次笑一次的老图
上述缺陷大部分可以归咎于导演创作灵性的缺失,毕竟华纳是出了名的“导演中心制”,总是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运气好时遇上诺兰这样的大神,水逆时就只能和渣导一起喝西北风了。
另一方面,华纳这位94岁高龄的影坛老人在商业悟性上显然缺乏新人的蓬勃生气,制片思路已经跟不上漫威这种版权商转型制片商的毛头小子, 基本只会炮制XXX三部曲,甚至曾立誓打死不拍电影宇宙。如今有样学样想要复制漫威的成功,急功近利的运营模式却让本就先天畸形的DCEU陷入差评泥潭。
叙事混乱:这是DCEU最为人诟病的缺陷,其病因除了前掌门人渣导不会拍类型片之外,为了和隔壁漫威拼进度,华纳在DCEU中强行挖坑,塞入了太多新英雄和铺垫情节也是一大症结。
漫威用时9年十几部电影三个阶段构筑的电影宇宙,华纳却想用一部《蝙超大战》开挂通关,这也就导致DCEU影片中出现了大量不知所云的闪回、梦境、蒙太奇,也导致三幕在时间分配上出现严重偏差,漫迷知道这是在铺垫宇宙,路人则看的云里雾里。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就是影响叙事节奏与影片完成度,违背观众观影习惯。《蝙超》、《自杀小队》都是如此。
不是被DC打脸就是在被DC打脸的路上
风格撕裂:在诸多漫迷和影迷要求渣导“下课”的呼声下,华纳对于DCEU“一黑到底”的影像风格也开始动摇。《自杀小队》中就加入了一些并不好笑的冷笑话。这部《正义联盟》甚至请来了缔造过《复联》15亿票房的Geek大咖——乔斯·韦登接盘。然而,尾灯的无厘头笑料只有与MCU接壤才能相得益彰,和渣导苦心孤诣建立起的严肃基调水火不容。
可见,华纳一方面想学习漫威获得大众认可,却又没能抓住漫威的成功精髓;另一方面又放不下已经成型的暗黑人设,甚至还继续给本就臃肿不堪的电影宇宙强行加戏。在纠结、迷茫、急躁中大肆删减原片,将DCEU一步步拖入口碑低谷。福布斯甚至预测《正联》最终票房将会定格在6.35亿美元(结合之前DCEU形成的2.45倍开画成绩约等于本土票房+全球4亿票房),而《正联》的总开销包括制片补拍、卡司酬劳、宣发成本已经直逼6亿,扑街已经是既定的事实。
垃圾观众?最后,许多DC极端粉总将DCEU视为商品社会的受害者,他们将矛头对准路人观众,指责这届“垃圾观众”接受不了暗黑风和人文内涵,所以DC才干不过漫威。但仔细想想,普罗大众其实并不背锅。尤其在敌台的快餐式大片已不再新鲜的当下,暗黑风的超英电影无疑是不一样的烟火,而且如今观看超英电影的主力人群早已长大成人,接受与认可度也不是问题,这种更高级更深层的娱乐形式理应受到追捧(比如《黑暗骑士》以9.97亿票房成为08年票房冠军)。
在DC粉眼中,漫威粉都是不上档次
问题就出在DCEU的暗黑风只是画风罢了,在商业使命面前,人性深度的讨论仅仅是隔靴搔痒,缺乏一个或多个贯穿始终并在结局得以升华的人文主题,说不好听点就是装深沉。如果说MCU是大蒜,那么DCEU绝对不是咖啡。都是高度强调商品属性的大众消费品,谁也不比谁优越。
综上所述,DCEU之所以票房过得去,口碑不给力的原因其实就四个字:又土又躁。娱乐性上比不过MCU,玩深沉又流于形式与炫技,最要命的是华纳爸爸没有主心骨。
但是,内忧外患下,如今的DCEU真的要重蹈《蝙蝠侠与罗宾》的覆辙,迟早药丸吗?《神奇女侠》第一个不服!
DCEU路在何方?
神女能顶半边天
神女大爆靠得可不只是大长腿
迄今为止,DCEU电影中表现最抢眼,完成度最高的就是《神奇女侠》,也是DCEU唯一一部票房口碑双收的杰作。它在影迷心中地位甚至超过《黑暗骑士》和《金刚狼3》,位列烂番茄50部最牛逼的超英电影之首!(说烂番茄是迪士尼亲戚的可以歇歇了。)而《神奇女侠》的成功也为未来的DCEU指明了三条可供借鉴的“DC大法”。
丰富多元的娱乐体验:《神奇女侠》融合了魔幻、战争、神话、喜剧、动作多重视听元素。从美丽富饶的“女儿国”天堂岛,到阴郁冰冷的伦敦,再到硝烟弹雨的一战战场,每一个场景都有其独特的银幕魅力和人文底蕴,整个观影过程终于不再单调乏味。
黄金年代漫画的古典魅力:DC漫画由于年代久远,许多英雄在DC草创时期的黄金年代通常被神化成一个符号,代表着正义、希望、乐观与救世。而这种黄金年代漫画的古典魅力恰恰是《神奇女侠》赢得高口碑的关键所在。整部《神奇女侠》主题连贯、情感细腻、人物饱满、人性光辉与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DC有着最为深厚的漫画基础
这样一部强调勇气、责任、救世与大爱的“本格派”漫改电影,在当下这个古典美学统统被消费,被解构的后现代影坛可以说是大熊猫一般的存在。而回归经典,回归英雄本色也是DCEU前掌门人的黑暗风宣告破产后,DCEU的新掌门人杰夫·约翰斯定下的商业新方向。
确立制片人中心制:和MCU的总裁凯文·费奇一样,杰夫·约翰斯也是资深漫迷,被DC漫画粉亲切地成为“姐夫”。他是2011年之后DC漫画两次大重启的主笔,同时也是《超人前传》、《绿箭侠》、《闪电侠》等DC剧的主创之一。
“你过来呀!”
姐夫在2010年成为DC首席文化官,2016年成为DC娱乐主席,如今接手DCEU就是要改变作战姿势建立制片人中心制,学习漫威打造一个高度统一,严格把控的新DCEU,像凯文·费吉一样成为自家宇宙的大脑与灵魂。而他为DCEU定下的新基调便是轻松明快,回归英雄本色。正如他自己所说:”DC宇宙大多数时候代表希望和乐观,那些著名的英雄都是鼓舞人心,渴望成功的。”
接下来,姐夫还将参与到《海王》、《神奇女侠2》、《绿灯军团》以及诸多未定档DCEU电影的编剧与制片工作。不管姐夫的新政能否力挽狂澜,DCEU如今总算是找到一条可行的、明晰的、兼备趣味性与漫画魅力的商业方向。相信黑暗的日子终将过去,正义的黎明就在眼前!
结语
两家粉丝何时才能和平相处?
其实,漫威DC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模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白银时代崛起的漫威把神人化世俗化,骨子里就有后现代的基因,同时也赶上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演变至今也就有了一部部契合时代精神的娱乐大片。而DC的头牌英雄大多都是黄金年代的文化遗产,把人神化符号化,在这个后现代社会难免会因为缺乏娱乐性而举步维艰。
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家的风格就是一个时髦一个古典,毕竟美漫这种高度工业化的流行文化,本身就是依靠各有千秋的编剧和画师来添砖加瓦,他们在DC和漫威之间不断跳槽,留下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他们不断发掘着超级英雄们的角色魅力与深度,也就有了如今异彩纷呈的美漫文化与漫改电影。
漫威不乏黑暗英雄,DC也有相声演员,仅凭电影逼格高低就给两家的企业文化盖棺定论真的可笑之极。尤其在亚洲圈,漫威DC并没有那么深远的文化积淀,大多数年轻粉丝都是从电影转粉,这也就造成了“DC深刻有内涵,漫威低级合家欢”的偏见。毕竟鄙视链这种东西不管是在文化领域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普遍存在,只有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才会逐渐被淡化。多一分了解,少一分误伤;多一分包容,少一分敌意;“美漫一家亲”才不会是一句无力的空口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