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蛐蛐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搏戏,顾名思义就是将两只蟋蟀放在坛内打斗的把戏,中原各个省份都曾十分流行。蟋蟀是秋虫,寿命仅有百日,因此斗蛐蛐大多在秋日进行,在中华千年的历史中,斗蛐蛐从市井游戏逐渐变成王公贵族的消遣,又到如今变成一种赌博性质的比赛,中国人对于斗蛐蛐的热爱原来从来未曾消减。
斗蛐蛐的主角当然是蟋蟀,蟋蟀是中国三大鸣虫之一,素来被民间市井所喜。随着社会赏玩鸣虫渐成风尚,蟋蟀这种破坏庄稼的害虫反而变得价值不菲,像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线飞蛛、铁弹子等知名的蟋蟀品种在古时候是千金难求的。
起初古人玩蛐蛐多是寓意于物,文人雅士多半以蛐蛐题词作画。而斗蛐蛐的出现则要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民间人士好赌成性,斗蛐蛐是当时很主流的赌博手段。到了唐朝,斗蛐蛐已经不再是赌徒的专属了,如同钓鱼、养鸟、种花一样,已经成为了街头巷尾的市井文化。
随着斗蛐蛐越来越风靡,人们对于蛐蛐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蟋蟀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但唯有山东出品的最为优质,尤其是山东宁津蟋蟀与山东宁阳蟋蟀更是声名远扬,以个头大、性情烈、善斗凶狠著称。在斗蛐蛐成为皇家贵族的娱乐之后,山东蟋蟀更成为万中无一的贡品,一只小小的蛐蛐甚至可以抵得上一头耕牛。
斗蛐蛐在宋朝开始流行,宋朝的杭州城内斗蛐蛐之风盛极一时。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杭州宋人极喜养斗蟋蟀,街上专有蟋蟀市场,很多闲汉以驯养蟋蟀为生反而得享富贵。不仅如此,斗蛐蛐还从民间进入了宫中,上到皇帝,下至文武官员都沉迷此道,玩物丧志,置国事于不顾。
宋朝的亡国宰相贾似道被后人称为“蛐蛐宰相”,贾似道在蒙古人围攻襄阳时还在陪着群妾斗蛐蛐玩乐,置国事于不顾,反而上书欺瞒皇帝,最终害得大宋江山沦落元人手中。贾似道为了斗蛐蛐还著作了《促织经》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从各方各面对蟋蟀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是后世流行的“蟋蟀学”的雏形。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蛐蛐宰相,还有蟋蟀皇帝,他就是创造了“仁宣之治”的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执政时,明朝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不过处理公务之余朱瞻基酷爱斗蛐蛐,还多次一掷千金,遣人去江南收集好蛐蛐。一位皇帝也有此爱好,难免有游手好闲之嫌,不过史实证明朱瞻基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好皇帝。
宣德皇帝的事迹在后世流传甚广,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促织》,讲的就是宣德年间宫中风靡斗蛐蛐,民间酷吏为了取乐皇帝,对百姓施以重压的故事。为了捉到上等的蛐蛐,百姓们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一个书生的儿子为了爹爹不受罚,在梦中化为蛐蛐一年在宫中取乐皇帝,最终一家人飞黄腾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