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是植物制造有机物质的能量源泉。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光照因子主要有光照强度、光周期和光的组成。
(一)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常依地理位置、地势高低、季节以及云量、雨量的不同而变化。
光照强度会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弱,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强;
在一年当中,夏季光照最强,冬季光照最弱;
在一天当中,中午光照最强,早晚光照变弱。
光照强度会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而且会影响到植物体形态和解剖构造上的变化,例如叶片的大小和厚薄,茎的粗细、节间的长短,叶色、花色的浓淡等。 不同的植物种类对光照强度的反应不同。
多数露地草花,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植株生长健壮,着花多,花色鲜艳;而有些观赏植物,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反而会生长不良,需半阴条件才能健康生长,如蕨类植物等。
光照强弱对花蕾开放时间也有很大影响,半枝莲、酢浆草在强光下开花,日落后闭合;月见草、紫茉莉、晚香玉于傍晚盛开,第二天日出后闭合;昙花则于晚间9时以后开花,0时以后逐渐败谢;牵牛花只盛开于每日的晨曦中。绝大多数花卉晨开夜闭。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1.阳性植物
这类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有充足的阳光,不能忍受蔽荫,否则生长不良。原产热带及温带平原、高原南坡以及高山阳面的植物,均为阳性植物,如多数露地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大部分球根花卉、大部分木本观赏植物及仙人掌科、景天科等多浆植物。
2.阴性植物
阴性植物要求适度蔽荫的条件才能正常生长,不能忍受强烈的直射光线,生长期间一般要求50%~80%的蔽荫条件。此类植物多原产于热带雨林或高山的阴面及森林的下层,也有的自然生长在阴暗的山涧中。如兰科植物、蕨类植物、鸭趾草科植物、凤梨科植物、姜科植物、天南星科植物、秋海棠科植物等,都为阴性植物。许多观叶植物也属此类。这类植物可以比较长时间的在室内陈设,在花卉应用中属于室内观赏植物。
3.中性植物
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介于阳性植物与阴性植物之间,对光照的适应范围较大,一般喜阳光充足,但也能忍受适当的蔽荫。这类植物大多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杜鹃、山茶、倒挂金钟、栀子、红背桂、八仙花等。这些植物的原产地空气湿度大,一部分紫外线被水雾吸收,从而形成光照强度较弱的环境。
这类植物在北方栽培时,则不能忍受盛夏强烈的阳光直射,因此应在疏荫下或在荫棚的南侧养护,立秋以后再移到阳光充足处。
(二)光周期
一定时间光照与黑暗(昼夜)的交替称为光周期。光周期的差异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
根据园林植物对光周期的不同反应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短日照植物
短日照植物是指每日光照时数在12h或12h以下才能进行花芽分化的植物。一些温带地区晚秋开花的花卉如秋菊、一品红、叶子花、蟹爪莲等均属于短日照植物。
2.长日照植物
长日照植物是指每日光照时数在12h以上才能进行花芽分化的植物。许多晚春与初夏开花的花卉属于长日照植物,如唐菖蒲、紫茉莉、飞燕草、荷花、补血草等。
3.中日照植物
这类植物对光照时间的长短没有明显的反应,只要其他条件适合,在不同的日照长度下均可开花。这类植物种类最多,如仙客来、香石竹、月季、牡丹、一串红、非洲菊等。
(三)光的组成
光的组成是指具有不同波长的光谱成分。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不同。在可见光范围内,植物同化作用吸收最多的是红光和橙光,其次是黄光。在太阳直射光中红光和黄光最多,只有37%,而在散射光中却占50%~60%,因此,散射光对半阴性植物及弱光下生长的观赏植物效用大于直射光,但直射光所含紫外线较多。
紫外线能抑制茎的伸长和促进花青素的形成,可以防止徒长,使植株矮化。一般高山上紫外线较多,因此,高山花卉一般都具有茎秆短矮、叶面积缩小、茎叶富含花青素、花色鲜艳等特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