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网的时候,往往可以在评论区见到这样的话:“作者三观好正”、“天呐怎么会有人这样想,三观也太不正了”、“真是三观尽毁。”批评一个新闻事件的事主,大家会说“三观这么歪,怪不得会做出这么过分的事”。女孩子谈恋爱,标准之一是要找“三观正”的男朋友。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三观”才是正确的呢?
你会发现有一些事,大部分人的“三观”几乎是一边倒的:
比如说,之前发生的“孕妇被打”事件,评论区群众几乎清一色地是站在被殴打孕妇一边的。个别有人为打人的网红辩解,或者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之类的,都会遭到谩骂。
比如这几天大火的“吴秀波送陈昱霖进监狱”事件,有的人骂吴秀波是渣男说女孩子没有早日认清,有的人说“这就是做小三的代价咎由自取”。但不管是站哪一队,大家在一件事上还是达成共识的:婚内出轨的行为非常恶劣。
图片来源:699pic.com 夕海
但是另一些事,你会发现不同人的“三观”大相径庭:
比如前几天某平台热榜上有个问题,叫做“有女朋友,但是又遇到更喜欢的怎么办?”因为没有涉及到“已婚”这个条件,有不少人表示“结婚之前选择更好的对象是人之常情”,而另一些人认为“只要自己有对象,对其他的异性有好感就是天理难容的,就是渣男/渣女”。并且两方都觉得另一种观点是“三观不正”。
我提出了一种中性的“理性看待恋爱”的策略,即把抽象的“好感”量化为具体的因子和参数,通过加权求和来算“匹配指数”。结果又被喷“把人当成货物称来称去”、“物化女性”、“爱情这么神圣,你怎么能打分呢?”
在无数篇文章中被夸“小姐姐三观好正”的我,因为提出了“恋爱匹配指数”,结果收到了攻击性的私信说“像你这样的人不配拥有爱情”。(猫:一脸无辜)。
02
在一些情况下,三观正不正,其实只是“你认不认同”的意思。
如果一个人说的话刚好符合你的心意,你就会觉得他“三观正”。反之,你就会觉得他三观不正,甚至会认为他整个人都坏透了。
当你夸一个人“三观正”的时候,其实仅仅是想表达“我认同你的观点”罢了。
因为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三观是正确的。
图片来源:699pic.com 夕海
每个人的“三观”,都是由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共同决定的。在印度,“遗产极少分给女儿,大部分分给儿子”的行为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在中国,这样做的人大概率会被抨击“三观不正”。
即使是同一个国度,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比如我大四的时候因为室友要求“四星级酒店起订”而没有和她们一起参加毕业旅行,甚至还觉得她们铺张浪费、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三观不正(她们家境优渥,我家庭条件很一般)。然而现在自己收入增加以后,偶尔也会头等舱+五星……真香。
恋爱观也是类似的。有些孩子的父母鼓励孩子体验异性交往的乐趣,这样的孩子就会更注重个人的感受而不是“从一而终”,认为“喜欢上别人了就和现任分开”没什么过错。另一些孩子所在的家庭保守,或者是身边亲近的人因为情感破裂受到伤害,他们就会相信“因为喜欢别人而离开现任是不正确的”(也有相反的,自己的父母因为出轨感情破裂,后来自己也容易移情别恋,这是另一个角度的问题了)。
目前市面上各大社交媒体资讯都在做一件事:根据你的浏览习惯判断你的喜好,并且推送更多你喜欢的内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就是用户心智抢夺战,每一个APP都在穷尽所能地吸引你的注意力,为此背后有数以百计的工程师以各种方式优化算法、界面、功能……为的就是让你“喜欢”。
殊不知,你接受的所有观点都经过了两层过滤:
第一层,是社交媒体,它们过滤出了你“喜欢”的部分。
第二层,是你大脑的选择性吸收。人脑天生会对自己偏好的内容更敏感,更容易记住;而不感兴趣的东西看过就忘。
长时间看到这些被筛选过的内容,必然会造成认知和眼界的狭窄。你会觉得世界就是你想的模样而忽略了多样性。
当有一天,一个不属于“你喜欢”范畴的观点,以难以忽略的方式在你的视线中出现时,你会气愤地反驳:“真是三观不正!”
03
在另一些情况下,几乎所有人的三观都“一边倒”。比如前面写到的孕妇被殴打、婚内出轨,大家都会觉得这些事件中的“加害方”是“三观不正”的。
这些事件和前面那种双方各执一词互相认为对方“三观不正”的差别是,都涉及到了“伤害”。
伤害到别人的行为,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错误的。
乔纳森·海特提出了5种“道德的基础”(这里的“基础”,你可以理解成一种组块,构成人类道德情感的基础组成部分)。这五种类似于我们认为“不应该伤害别人”这样的观念,其实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1关爱/伤害基础
比如前面写到的“孕妇被殴打”,还有各种家暴、虐童事件总是容易让人义愤填膺。哺乳动物的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悉心照料才能活下来。我们认为“伤害”是错误的,认为“关怀”是好的观点,正是基于“要照料脆弱的后代”这样一种本能。
2公平/欺骗基础
当我们遇到不公平事情的时候常常会非常生气,并且想方设法去“揭露”这些不公平的行径。如果在生活中有个朋友总是有欺骗别人的行为,我们会下意识地远离他。公平/欺骗基础的进化能使我们觉察到那些在“合作行为”中可能是“好”的或者“坏”的伙伴,并且远离“坏”的伙伴,保证自己的利益不会蒙受损失。
3忠诚/背叛基础
这里的“背叛”主要指的是背叛集体。比如,抗战时期的“汉奸”。千百万年来,人类通过团队协作生活在一起,完成个体难以完成的任务;损害集体的利益的结果是集体中每个人都会受害。这种进化让我们信任并且回报“有团队精神的人”,排斥甚至杀死那些背叛集体的人。
4权威/颠覆基础
这种基础是为了应对在社会等级制度内形成的挑战,比如孩子在小的时候要服从父母,下级要服从上级。一方面是便于管理维持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也是便于“权威”的“上级”对“下级”的保护(父母要求或者不允许孩子做某些事,是为了保护孩子,触电、溺水的大多是“不听话”的孩子)。
5圣洁/堕落基础
当你听说一个变态杀人狂“吃掉人”这样的事,下意识会觉得恶心。“恶心感”(圣洁/堕落基础)其实是为了避免人获得疾病而进化出来的(因为吃掉同类感染疾病的概率更大,就像生吃淡水鱼比生吃海水鱼更容易感染寄生虫)。
图片来源:699pic.com 夕海
04
道德还有一个特点,叫做“无论感性选择什么,理性都会为它找到解释”。
你会发现当你认定一件事的时候,已经准备好了一千个理由来自圆其说。一旦有人想要试图证明你是错误的,大脑就会自动帮你开启“战斗模式”,用你的一千个论据支撑自己的正确,用另外一千个理由证明对方的错误。
如果你经常看辩论赛的话,时常会有“两边都说的好有道理”的感觉。
可生活不是辩论,如果你总是认定“只有自己的三观是正确的”,那未来属于你的路,必将越走越窄。
错过不同声音的同时,也失去了更多的快乐。
图片来源:699pic.com 夕海
05
所以,究竟什么样才叫“三观正”?
对于道德性问题,涉及伤害、欺骗、背叛,普世道德认为是错的(有些人的标准会放宽到“只要不伤害别人都是道德允许的”)。不符合普世道德的,会被大部分人认为“三观不正”。
对于非道德性问题,原本就没有“三观正不正”,有的只是合不合你的心意。只是多次筛选以后,你误以为自己眼中的就是真相。
保持开放的心,多听不同意见,友善讨论,广泛涉猎,避免自己被只言片语蒙蔽了双眼。不是为了争孰是孰非,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修养更高、眼界更宽阔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