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一下前几年的情况:
2015-2018年锂电研发人员待遇
2013-2018年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组里师兄师姐陆陆续续毕业找工作。2015年的时候,带我做固态锂电池实验的师兄找工作,完全不考虑任何锂电企业——当时CATL刚成立,招博士一年总包不到20万,同期上海的华力微电子30万,上海外企联合利华/陶氏化学35万(要求极高,岗位少)。
2017年一个做固态锂空气电池的师兄去CATL,13k×14,再加上福建省和宁德市的补贴,合计差不多一年总包有30万+。
2018年我毕业去一个初创企业,税前24万,年总包合计26-27万左右。我同学当时联系过吉利汽车,8K一个月,pass。
应届硕士普遍月薪不过万,做工艺的本科大专们普遍难超过7K。
2014-2018,硕士/博士毕业生进教培企业干到月薪20K挺easy。
锂电市场与硕博供给差不多是平衡态。一大堆锂电博士去找学术圈的工作,比如出国留学,做国内博士后。2016年欧洲留学博士后,第一年2000欧/月,免税,换算成人民币是24万到手;
工作一两年后做欧洲高级博士后,可以涨到2700-3500欧不等,换算下来33-42万人民币,比在国内锂电产业链工作,”香多了”。美国普通高校一年5w刀,J1签证免税,换算过来33万人民币左右。美国国家实验室6-7w刀,40-50w的待遇。另外,海外学者回国的时候可以享受到中国政府给予的大幅度优待,人才政策层出不穷。
而现在:2020开始至今
2019年的时候,补贴退坡,疫情来袭,中国锂电全行业遭遇寒冬。当时一年倒闭50+动力电芯制造厂。
而几个月后行业触底反弹发生在2020的秋季,一路高歌猛进到今年。2020年Q3Q4的增长一扫Q1Q2的颓势,全年产销超越2019,然后,2021年犹如火箭发射一般爆发。
2022年延续势头,持续增长。
比亚迪手里已经积累了七十多万订单,产一辆卖一辆。下游市场需求过于旺盛,中游电芯产线扩张速度极快,上游原材料,尤其是锂矿的扩张速度跟不上,导致2022年出现极其魔幻的现象:巨头CATL一季度净利润17亿,跟正极材料供应商德方纳米差不多,被锂盐供应商赣锋锂业的33亿净利润吊打。
请点
生产力的发展,短期看市场/需求,中期看人口/素质,长期看供给/科技。以前不明白这句话是啥意思,这魔幻的2022年锂电市场,生动的解释了“供给侧改革”的长远价值和意义。
与之相应的,则是资本市场的倾力投入。
2021年,动力锂电板块A股上市公司公开募资规模达到1000亿人民币以上
2022年,规划动力电芯产线投资达到6000亿(工信观察|锂电产业链2022年投资额已超6000亿)。
在这样狂风暴雨的资本入驻后,人才供给不够了。
2018年给博士开8K的吉利,如今起薪已经拉到了年薪30+W;
初创企业招揽人才,有经验的,动辄七八十万,甚至上百万。
2022年课题组里几个应届博士师弟师妹,一半去锂电,一半去半导体,平均薪资约35-40W,比4年前24W的我,高出一大截。
2022年,国内外锂电待遇对比
鹰酱那边锂电企业的待遇高得离谱,这个挺有意思。这两年来发行了市面上流通的一半美元了吧,资本投入的量可怕至极。另外,美帝的锂电前沿开发确实做得好。本科同学在美帝,一个个去企业赚大钱去了,不想着回国。
不过嘛,美国那边锂电领域的问题在于,不具备低成本量产的产业基础。
QuantumScape,SolidPower,等等,将停留并长期停留在前沿开发阶段——除非他们到中国做量产。
吸引美帝这些搞前沿开发的人才回国,未来一两年内难度不小。
国内博士毕业,以前有不少去欧美做博后。2022年,欧元对人民币跌破6,一个月2000欧元,相当于月薪12K,比应届硕士还低。去美帝,5W刀也就跟国内年薪持平,考虑到生活成本和开支,国内35W+年薪可以过得比美帝5W刀强不少。去加拿大,澳洲,跟美帝差不多吧。原本“流失”的这些国内博士,被国内的锂电产业链开出的高薪,给吸引留在了本土。
日韩那边情况略微特殊。他们博士后的待遇比美加澳欧差,然后呢,发paper也差,这年头还想着去日韩刷锂电学术履历,效率太低了,还不如去新加坡香港刷刷。
另外,日韩锂电企业非常排外,如果是中国人,他们企业不想招的。
日本那边锂电企业颓势挺明显的,松下的规模扩张跟不上节奏了,村田早几年就卖掉了,随着时间推移,一方面,日元贬值,另一方面,产业蛋糕被中韩抢夺的厉害,日本人在日本企业的待遇,有可能在五年内,只有国内同等职位的中国人的一半。
韩国的LG,三星SDI,SK,势头比日本电池企业强不少,不过嘛,依旧有些跟不上国内企业的扩张速度。
2020年韩国LG来势汹汹,一副要干趴宁德时代的样子。当时跟欣旺达的动力电池产品开发负责人唠嗑,他一脸悲观,觉着国内宁德时代压力很大,很快就要被LG干下去了。
过于明显,尤其是2022年,韩国明星卷不过中国,十年之内的事情吧。中国厂商占据整个世界8成以上的动力锂电份额,有可能就是未来五年内的事情。十年内,韩国锂电人的工资,有可能跟日本一样,变成同等职位中国锂电人的一半。
未来
我是做固态锂电池研究的。这个方向,丰田已经开发出整车用的电池系统,并做了整车的“三高试验”:高热、高寒、高原。国内嘛,目前的水平相当于日本人2015年左右。
不过呢,只有在中国这片土地和市场,在很远的将来,才能实现全固态锂电的真正商用化。日本,不具备产业链和市场条件。
日本做全固态锂电的专家们,其中一部分,会逐渐的,在未来十年,被中国这边的企业,肉身挖到本土。
另外,全世界布局做钠离子电池全产业链的,只有中国一家。目前日韩只做三元,铁锂都不咋涉及的。
从前沿开发,到利用全产业链的人才、装备、成本优势做小试量产,到找到合适的应用点实现真正商用,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唯有全产业链+强有力政府支持+广阔市场的中国,可以搞定磷酸锰铁锂、钠电、全固态锂电等“前沿科技”的真正商用化。
中国目前对“博士”群体倾斜了“极其大量资源”,并,给予“与当前发展阶段不相称”的“超高待遇”。
一切只为更快的“产业升级”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中国,为此几乎不惜一切。
低成本电化学储能有着天量的市场规模和未来,在我看来,一年100TWh级别以上的电化学储能出货量,是整个人类“第四次能源革命”的开始。光伏发电配套的储能需求是装机容量的10%,以提供调峰和储能能力。刚刚过去的2021年,中国全年用电8000TWh。如果未来30年后,风光储可以供应全年8000TWh的电力,那么,配套的储能电池的需求,差不多会达到百TWh级别,也就是,百 000 GWh的储能电池的需求。
整个世界上2019年所有探明锂矿,合计可以做出约750TWh锂电池。如果真的达到这个规模,必须使用钠离子体系了。而这样的规模,仅仅只是按照2021年全中国的用电量,算作未来的“绿色无污染新能源”产生量,算出来的。
如果50年后,整个世界所有的电力的一半,源于风光储,那么,每年储能电池的出货量,得是千TWh的级别。
唯有把当前人类能够利用到的能源规模,扩大一个数量级,彻底摆脱化石能源的束缚,才是第四次能源革命。
储能电池,将会成为几十年后,人类生活中,如同水、电、气一般的,“基础”。
以此推算出来的市场规模,超乎想象。
那么,人才需求,将会是一个极为长期的过程。相应的,“人才待遇”,将会稳步的提升。
而这一切,将会发生在中国。美国前沿强而工业生产能力差,日韩市场规模/产业链结构鲁棒性/政治主权完整性远不如中国。中国兼备了美日韩不具备的产业结构,政治主权和稳定性,天量的市场规模,和,一个极力追求产业升级,或者更为准确的说,追求科技革命的强有力政府。
我们中国人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第四次能源革命,将会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将由继承了几千年来勤奋善良进取的华夏儿女所创造。
最后给年轻“电池”学子的寄语
电化学储能是没有天花板的领域。它的发展,即便到了90后生命末尾,都不会停滞。
从事这样一个领域,还怕什么呢。
努力学习,提升自我,毕业贡献力量,推动领域发展——我们从事电化学储能的伙伴们分内践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