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针灸疗法
五行针疗法基础理论
针灸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前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等针灸经典巨著,一直是指导针灸从业和治疗者的指南,针灸疗法在中华民族的繁衍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医疗和保健养生价值。针和灸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现阶段用针在人体特定部位(穴位)刺入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的叫扎针。将艾叶制成不同形状的可燃物点燃,进行烧灼、熏烤等方法刺激穴位表面,通过热能渗透而到达治疗和保健养生的目的,叫艾灸。虽然这两种方法名称不同,但操作选用的穴位是一致的,并且扎针和艾灸往往同时应用或合并治疗,所以通常称作针灸疗法。
五行针疗法是中医针灸疗法的一部分,经过搜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针灸技能,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运用经络、脏腑学说,整体辨证施治。其治法简单,少则一针、多则十几针,多数取穴在四肢末端和腹部,易于操作、风险小。“治病必求其因,施治必寻其源”,内经云:“一切疾病源于五脏”五脏归属五行,五行针疗法追根溯源。已病追根祛疴,未病保健养生。五行针疗法就是在看似错综复杂的脏腑关系、疾病演变中,根据其必然规律,循规追源治疗。借助机体自身脏腑生克制化关系和自然界运行规律,整体调理,平衡脏腑。疾病在转变过程中,一脏之病常常是他脏之因,本脏之病可波及他脏,而使疾病发生双向的传变。因此,五行针疗法,除需对已病之脏腑进行调理外,还未雨绸缪,根据五行传变规则对即将被传和所传脏腑进行调理和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加重或传变。很多疾病在病症表现上是一方面,可能疾病本源病因病机不在此脏腑而在彼脏腑。《难经·七十七难》“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此即肝脏有病,木旺每易乘土,故常应先健脾护胃,防其传变;脾胃不弱则不易被传变,肝疾也就容易痊愈。所有疾病规律传变多遵循相克路线,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脏腑有病多数也是相生异常,进而相克,调整疾病当以改变相克转为相生为易。治疗法则补母泻子、培土生金、泻南补北等等都是运用五行学说理论为指导进行治疗和保健的经典医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