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3D?
3D 是“三维空间”的缩写
三维空间(也称为三度空间、三次元、3D、“3Dimensions”、 Dimensional 意为维度)的简称。
在物理学中描述物质变化时需要几个参数就是几维。例如 2 维坐标中的(x,y)或者 3 维坐标中的(x,y,z)。
人类作为三维物体可以理解四维时空但无法认识以及存在于四维空间,通常所说时间是第四维即四维时空下的时间维度。
四维空间的第四维指与 x,y,z 同一性质的空间维度。然而四维时空并不是标准欧几里得空间,时间的本质是描述运动的快慢。
可以定义和度量的都可以算维度,比如温度、时间、湿度、光照等。这页是我们常见到的 5D、7D、9D,本质上人们看到的还是 3D 效果。
通俗来讲,生活中常说的 3D 多指立体感。
人眼产生立体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来自于双眼的生理结构与后天习得的经验知识。这些机制协同工作使双眼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产生立体感知。
我们观察景物时两只眼睛接受的图像都映射在视网膜弯曲的表面,是两个平面图像的输入,大脑中的视觉系统通过比对这两个图像中的细微差别判断景物的远近。
视差大的物体距离近,视差小的物体距离远。这是双眼产生立体感知的基本规律。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脑通过对自然景物长期的观察学习,会积累先验知识,使得我们仅通过部分平面视觉线索就可估算景物的距离或深度。
可能影响深度判断的平面线索
透视关系
透视关系就是我们熟知的“近大远小”关系。同样的物体,距离近时其在视网膜上成像大,距离远时成像小。
这导致景物随着距离远近的不同在我们眼中的大小也不同。
由此大脑通过比对视野中景物的相对大小,可以预估各个景物的远近关系。在透视关系影响我们深度判断时,我们的先验知识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遮挡关系
近处的物体将遮住远处的物体,这是我们熟知的常识。
这一点对场景进行分层重构时需要特别注意。当景物的遮挡关系与其深度关系不符时会导致视觉错误。
纹理疏密
同样的物体,当其距离我们较近时,其在视网膜上成像的面积大,感觉纹理更加稀疏。
反之,当物体离我们远去时,随着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面积越来越小,视觉上纹理分辨率更加稠密。
某种程度上,纹理疏密关系可理解为透视关系在景物表面的细节体现。
光影条件
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景物上的光影强度可以反映其局部的细节。
例如在高光情况下,突出的部分亮,陷入的部分会有阴影
运动视差
视线在视野中横向移动时见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的差异。在做相对位移的时候,近的物体看起来移动的快,远的物体看起来运动的慢。
例如,坐在奔驰的火车上,通过车窗看外边的景物,近处的树和电线杆在迅速地往后移动;
越往远处的树和电线杆移动的越慢;很远处的小山头看起来跟火车一样在往前移动;更远处的村庄看起来是不动的。
人的大脑视觉中枢通过综合以上总结的各类视觉深度线索实现立体视觉。这些因素在进行重构时都应被充分地考虑。
当不同的视觉线索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不适。如立体失真,垂直视差,梯形失真,串扰,剪切失真,窗口效应,视差梯度,硬纸板效应和木偶剧场效应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