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函数的凹凸性,是指函数图像弯曲方向的一个性质。
由于各个教材对于凹凸性的定义并不统一,所以,我们只介绍一种较为直观,符合我们传统认知的一种定义。
如下图:
定义:设函数在其定义域内某区间[a,b]上连续,如果函数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都位于曲线的上方,则该函数在该区间内为凸函数,反之,称该函数在该区间为凹函数。
上述定义较为通俗,易于理解,符合我们国内的传统认知,往外鼓起来的一个小土堆,我们传统认识就是凸出来的,陷入地平以下的小水坑,我们就说它是凹进去的。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认为是往下凹的曲线,在数学上的定义是下凸,也就是向下凸起;我们认为是鼓起来的凸曲线,在数学上的定义是上凸。
这显然造成了一些定义上的混乱,尤其在你上了大学之后,你会发觉,如果工科院校使用的高数课本和理科院校使用的课本不一致的话,两个人可能会因为这种定义的不同发生激烈的争吵,如果有点私仇的话,可能还会动手干上一架,反正名义上的理由很高大上,那就是为了真理的完美性。
但实际上,定义虽然不同,但并不影响我们对这种弯曲形象的描述,因为对同一个弯曲形象的判断,在数学上采取的计算方法是一致的。
好,关于定义上的争论我们就此打住,直接进入判断方法上的介绍。
一般而言,如果函数能画出图像,那就通过上述定义,在图像上任取一点,作这点的切线,然后观察这个切线和曲线的相互位置就好了
切线在图像之上——凸函数
切线在图像之下,凹函数:
还有一种几何方法,就是在图像上连接任意两点,如果这个连线在图像上的上方,那就是凹函数,反之就是凸函数,图就不放了,和本文的第一幅图一样。
但是,如果这个函数很复杂,你没有办法画出它的准确图像,上述的两种方法都失效了,没办法做切线,也没办法做两点的连线。此时,我们只能采取另一种计算的办法:
我们可以在需要确定凹凸性的区间内取两个不同的自变量的值,一大一小,如果二者对应的函数值相加之和的一半,比两个自变量的中间值对应的函数值要大,那这个函数在这个区间内就是凸函数,反之就是凹函数。
用代数方法表示就是:
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函数凹凸性的另一种定义而已,我们拿来直接运算就可以了。
如果你嫌这种计算方法麻烦,你还可以采取对函数求导的方式判断曲线的弯曲方向:
如果一个函数在区间D上连续,它的一阶导数在几何意义上等于函数在这个点的切线斜率,斜率大于零,表明单调递增;如果对这个一阶导继续求导,得到函数的二阶导数,这个二阶导在几何意义上就是表征函数曲线的切线斜率值的变化,如果二阶导一直小于零,说明函数曲线所在点的切线斜率是下降的,只能说明这个曲线越来越平缓,也就意味着是凸函数。
如下图:
同理,二阶导如果一直大于零,说明函数的曲线的切线斜率是递增的,那也就意味着函数是凹函数。
以上就是常用的几种较为简单的判断函数凹凸性的方法,很直观,很凑手,理解和使用起来都很接地气。
还是那句话:以上所议的这些方法,只是我们国内教材对函数凹凸性的定义,是根据函数图像的趋势来定义和判断的。外国人的脑洞和我们不一样(这玩意是我们学的他们,如果说我们脑洞和他们不同也行),他们的定义和结论和我们相反,你如果学的是国外的教材,那得出的结论大致和我上面的结论也是相反的,假如你说我错了,那我也没办法,我只能承认你对,虽然判断方法和依据是相同。
那么研究函数的凹凸性有什么用途呢?
凹凸性的主要应用于使用放缩法求解不等式。因为如果是凸函数,在凸函数区间内,它的函数值肯定大于自变量的值。
同样,如果是凹函数,在特定的区间内,函数值肯定小于自变量的值(以y=x为基准进行比较容易理解)
这个特性,在求解不等式的时候相当有用, 2021新高考第一卷的22题,这个题的最后一问,如果使用这种放缩法,可以快速求解。我把它贴在下面,大家可以试试。
2021新高考数学1卷第22题:
感谢阅读。如有错讹或更好的建议,烦请留言,一起探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