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古人办事注重规定,也是有“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样的说法,可这走路也是有规定,你是真的走对了吗?
古往今来差距大
其实对于走路的观点,当代人和古人的观点差别是非常大的,古人讲的“步”,我们叫散散步,古人讲的“行”,才算是今日的走,可如果古人说“走”,那便是现在我们讲的跑了。
古人对走路的观查还很细腻的,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和“走动”有关的字高达200个左右,那走路究竟有什么规定呢?
走路有规定
古人一生得学2次“走路”,第一次是刚刚出生学习培训走路,第二次则要等小学入学年龄,老师可以专家教授一些行走的礼仪知识,王夫之的《童蒙须知·语言步趋第二》中都是这样训戒小孩的:“凡徒步趋跄,须是摆正,不能疾步跳踯。若爸爸妈妈上辈有一定的唤召,却当疾步而前,不能缓解。
换句话说,走路要坦然、标准,不可以跑跑跳跳、匆匆忙忙,也就是为了“安步”。古人不但对如何走路有讲究,对走什么路也有一定的科学研究。
“道”不一样不再相见
老我们常说走“正路”,那这正路到底是什么道呢?“道”在先秦时代是指能够供马车驾驶的大道,也被称为是“正路”,也就等于是现今高速路
而“径”和“道”恰好相反,它指的是只有令人行驶、不可以驾驶的小路,“径”能够绕开大伙,所以又称之为是“间道”,并且古人也认为:仅有心术不正的人才能走间道。比“间道”还需要难走的称之为是“徯”,这类路细微狭小,别名“邪路”。
人间正道是沧桑
正路尽管路程远,但相对的安全性,古人十分青睐走“正路”,不鼓励甚至还会抵制走“间道”、“邪路”。
走正道一般趋势是没错的,而 “间路”、“邪路”就很可能步入歧途,后来人依据它们这一特点,把“正路”和“邪路”赋予“正”与“邪”的意思,才发生现在我们走“正路”这样的说法。
司马迁在《离骚》中就有过劝导:“夫唯近道以窘步”,告诉人们,投机取巧容易陷入人生困境,不可以只图所谓“近道”,而放弃了勤奋。
来看,古人不但对如何走路十分重视,针对走什么路都是深有研究,来看教孩子学走路的前提下,更应教他们学会做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