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点或许是上海人用到数最多的贬人的话之一,其词意相当于痴头怪脑、愚昧落后。
为何都会有这样的说法呢?一般认为有五种说法。
第一种说来自钟的整点报时响声。故时的数字时钟,每到一小时便整点报时一次,是什么时间就打响两下,例如是四点,就敲四下,五点就敲五下。因为钟表仅有十二点,故较多就敲十二下。因此,钟假如响十三下是不正常,这时候则意味着是“敲乱钟”,或者钟出问题。那样,十三点就表明了疯癫的意味。扩展到身上,是指这些脑壳有点问题、办事疯癫、莽撞的人。
第二种说法来源于赌博的摇筛子。一粒四方的摇骰子仅有六个面,每一个表面各不相同的等级,故最多也就是有六点。一般掷二粒摇骰子,较多也只能是发生2个六点,同心同德十二点,而抛出去十三点便是“优异”,是不正常。因此,大家就拿十三点来形容了异常的人。
第三种说法说这些俗话来源于赌具牌九里的“幺五”、“幺六”两张牌。这两张牌全是“短对”,碰在一起不匹配,暗喻人言谈举止“错误”。“幺”即是一,“幺五”就是六,“幺六”即是七,六和七加在一起是十三,因此就拿这样的事情来描述神经兮兮的人,后面就转变成用十三点去描述疯癫的人。但上海人有些时候有意没把“十三点”明点出采,只是说“他这个人有点儿幺五么六的”。
第四种说法则把这一俗话与《梁山伯与祝英台》挂上了钩。说祝英台在“十八相送”中不断寓情于景寓情,眉来眼去,几次三番向梁山伯显露示爱之心,可梁山伯竟傻不拉几的无动于衷。因此,上海人就把嘴里的梁山伯当做很没脑子的人。但在上海方言里,梁山伯与“两三八”楷音,这三个数加在一起恰好是十三,因此就拿“十三点”来讽刺这些是多少不醒事的人——“侬真的是梁山伯,伊积极对侬有趣,侬还格能戆搭搭!”
第五种说法说是来源于“痴”汉字笔画,它正好是十三画,十三点便是十三画,喻指“痴者”。这类说法还很书外据。1922年出版《上海指南,沪苏方言纪要》就非常那样回答了“十三点”的由来。
“十三点”真正是北京的市井生活俚语。在上海人的嘴中,“十三点”用法还是有一定的有讲究。一般来说,主要运用于指女人的办事缺根筋、举止轻浮、心直口快、痴头怪脑、愚昧落后等,所以用该词也多是女性,男人偏少应用。
假如用以异性之间,这个词的意思就会变得暧昧关系下去,看似是骂脏话痴头怪脑,事实上也只不过是“嗫嚅”,被骂的女子通常脸部反倒会笑嘻嘻的,而被骂的男生也常骨骼更加轻。
有趣的是,这一“十三点”还有一些“变异”,除开上面说的“幺五么六”,也有“B拆卸”——“B”拆卸便是——个“1”和一个“3”,合起来就“13”;也有“电话听筒”——故时的电话听筒中配有13个小圆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