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三更半夜”一词,有夜已经非常太深了、或是时长已经很晚了的意味。但宋朝,“三更半夜”一词则是来源于两人,一个是“陈三更”陈象舆,一个是“董深夜”董俨,两个人都是宋太宗后的大名人。
《宋史·赵昌言传》:“四仁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中为之语曰:‘陈三更,董深夜’。”欢迎来到说,宋太宗阶段,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赵昌言等志同道合,亲密无间。他们往往欢聚在赵昌言家中,谈至深更半夜,还不忍心消散。那时候大家就誉为陈象舆为“陈三更”、董俨为“董深夜”,这正是“三更半夜”一词的由来。
为何古人把深更半夜称之为“三更”和“深夜”呢?这还得从古人的记时习惯性谈起。
古人对白昼黑夜的记时及叫法不尽相同,大白天称作“钟”,夜晚称作“更”或“鼓”。古时候,城区均设有钟楼鼓楼,早上起床要敲钟报时,因此大白天都称之为“几点钟”。夜里,查夜工作人员严厉打击梆子,以等级报时,因此夜里就称之为“更”;有些地方要用敲鼓的形式报时,因此夜晚的时间又称之为“鼓”,所谓“几更天”或是“几鼓天”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常说的“暮鼓晨钟”都是源于这儿。古人把一夜分成五更。一更等同于现今19点到21点;二也是21点到23点 ;三也是23点到零晨1点;四也是1点到3点;五更是3点到5点。三更加丑时,恰好是半夜时分,都是晚间更为寒冷的天气情况下。
“三更半夜”能成为大家的一个常见俗话,不能不说说宋代的夜生活文化。
宋代的红灯区是自由和开放式的,但在唐代,乃是压根行不通的。唐在城市里推行夜禁,唐代《宫卫令》要求,每晚县衙的漏刻“昼刻”散尽,就擂响六百下“关门鼓”;每天早晨五更三点后,就擂响四百下“打开门鼓”。但凡“关门鼓”后、“打开门鼓”前在城内的大街上无端移动的,就违反了律法,要笞打二十下。到宋代初期,这种律法就全部废除了,夜禁也解除,宋代文人能够没日没夜地过你喜欢的夜生活文化了。“梁园歌舞表演足风流韵事,佳酿如刀解断愁。忆得青少年多乐趣,夜已深灯光上樊楼。”这种均为“三更半夜”一词的出现造就了客观原因。
也有,其实很多人喜欢用“几点钟”表示时间,这其中的“点”,都是来自中国古代的“更”。为了将时长分到更准些,古人也把一更分成五个“点”,一“点”等于现今24min。这一“点”并不是“小”的意味,反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样子如同小铜钟,正中间突起,两侧带孔。更符合用一根绳子穿在孔内把“点”系在手里,报时时用打打“点”就行了。时间长了,“点”也就成为了一种记时企业,现在我们讲的“打理”一词即源于这儿。
从而看得出,汉语词语的形成,大多数有之时代背景,“三更半夜”自然也是如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