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九章提及:“绝圣弃智,民利千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小偷没有。”所说“绝圣弃智”要求是我们可以把脑海里的原有见解抛弃掉,不可以迷信权威,自以为是。
南怀瑾先生讲解老子的立场,觉得“见素抱朴”是把绝圣弃智的思想归纳到性命理想中。这其中的“朴”,就是指都还没通过雕刻的、材质纯天然的木材,约是教导我们要“现其本色,守其朴实”,不要为外在因素所累。
老子认为“绝仁弃义”,不因圣贤为树立,不因修习为宣传口号,踏踏实实办事,循规蹈矩为人处事,才是修行。老子觉得,人性之初都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善与恶要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根据本性而生,有善恶之分的并不是本性,反而是受环境危害产生的好习惯。大家与生俱来本性全是很朴素的,这类自然本性会到成长过程中,遭受教育与环境的作用而发生变化。自然人性是美满的,是朴实的,人为雕刻反倒破坏这类质朴。
红楼梦作者在《红楼梦》中写到:“质本洁来还洁去,强过污淖陷渠沟。”日常生活绝大部分的人是在历经世间喧嚣以后才感受到本性的可贵。
因而南怀瑾先生告诫我们,“圆同大虚绵绵不绝”,其实就是,不能让碎石子和金屑染上大家纯净的心灵。心若止水,淡然处之,保留住人的本性中可贵的纯粹和朴素,才是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