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OPPO Find 系列已经推出了 10 年,OPPO 早已从当年 MP3 转型而来的“others”手机小厂成长为超越华为、小米占据国内第一市场份额的大厂。对于 OPPO 而言,「Find」一词不只是目前当家的旗舰系列,更是 OPPO 从功能机到智能机转变,追寻内心“火花”遵从自己信仰的一个代名词。
Find 十年,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一帆风顺,Find 系列也走过不少弯路,陷入低谷,但是 OPPO Find 始终坚持了下来也依旧陪伴在我们身边。
2011 年苹果推出 iPhone 3GS,Android 手机在国内市场也出现指数级增长的趋势,国内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购机浪潮比想象中来的更早,传统手机厂商的产品都在积极向智能手机靠拢,OPPO Find X903 就是诞生在这个时期的产品。
第一次做智能机的 OPPO 赋予了 X903 浓厚的商务气息,同时产品也更偏向于男性。
不过与大获成功的莱昂纳多 OPPO Find Me 广告不同,虽然 OPPO 在这部初代 Find 上堆满了当时能买到的最顶级的配置,但 X903 的销量谈不上理想:金属机身+侧滑键盘让这部手机显得又厚又重,再加上高端的售价,让这部“砖头机”的市场反馈没有那么理想。
2012 年 2 月,OPPO 继而迭代发布 Find 3(X905)。Find 3 依旧没有跳脱第一代 Find 身上死板的商务气息,中框上使用铝合金配合表面拉丝工艺,下额钢印般的 LOGO 看起来十分阳刚。
不过 Find 3 是 OPPO 第一款双核智能手机(MSM8260),Find 3 还主打拍照功能,配置 800 万像素索尼 BSI 背照式镜头,这个镜头具有 f/2.4 的大光圈,附带双 LED 闪光灯,并支持“0 秒快拍”及众多拍照模式,也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影音拍照手机。
真正让 Find 这个品牌惊艳的,还是 4 个月后发布的 OPPO Finder,Finder 摒弃了之前两代产品厚重、没有灵气的缺点,夸张的说简直不像是同一个团队做出来的产品,6.65mm 的厚度刷新了当时手机行业轻薄机身的记录。
除此之外,4.3 英寸三星 AMOLED 屏幕,配置了高通双核 1.5GHz MSM8260 处理器,后置 800 万像素镜头。
这款手机让消费者记住了 OPPO,也算是 Find 系列建立高端形象的标志性手机。
趁热打铁,OPPO Find 5 在 2012 年 12 月发布,这也是 OPPO 在 2012 年发布的第三款 Find 系列手机,更新频次丝毫不输现在的 OPPO Reno 系列。
Find 5 的屏幕甚至是国内首款 1080P 屏幕,OPPO 息屏美学概念也是从这款手机开始。手机设计更加注意人体工程学,后盖弧度设计,握持更舒适。但是这种外形设计同时导致电池容量低。但这也并不妨碍 Find 5 作为高端手机在市场上大卖。
2014 年 3 月,OPPO Find 7 发布。Find 7 在机身外形上还隐约可以看到 Find 5 的影子,只是下巴更为精致。中框为塑料材质,但是表面有二条类似高光倒角的高亮线条,看起来像金属,侧面看过去,机身更为纤薄也少了塑料味。
硬件上配置高通骁龙 801 处理器,摄像头和 Find 5 没有很大区别,还是保持后置 1300 万像素,一度成为 Find 绝唱的 Find 7 高配版还是首款 2K 屏手机、首款 VOOC 闪充手机。
可是,当你走的愈发的快了,人也就愈发的迷茫了。就在消费者一直在盼着 Find 9 的发布时,Find 系列却没有丝毫动静,而原因就是 Find 9 原型机一直达不到内部对于 Find 系列的要求。
直至 2018 年 6 月,一千五百多天之后,Find X 亮相。
Find X 一发布,就是全面屏解决方案中的一种,通过升降机构,将前置摄像头隐藏起来,正面看过去只有一块整的屏幕,屏占比达到 93.8%,在当时全面屏解决方案中,摄像头升降虽然不是最完美的一种,但却是技术难度、生产成本最高的一种。
Find X 的惊艳回归,也给了 Find X2 更大的压力。褪去重生后的惊艳,OPPO 旗舰的定位让 Find X2 也变得更加沉稳,更加均衡。
在 OPPO Find X2 这一代,最直接接触消费者的屏幕成为了 OPPO Find 团队攻关的重点,3K 分辨率、120Hz 刷新率、10bit 色深构成了 OPPO Find X2 提供极致屏幕体验的基石,OPPO Find 没有追求华而不实的花样炫技,而是默默地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改善着消费者最直切的用机体验。
OPPO Find 的最新力作,Find X3 系列将在今晚 19:30 如约而至,除了一如既往的旗舰配置,更让人期待的是 OPPO 首创的“全链路色彩管理系统”。色深,有望成为继刷新率之后又一项被消费者津津乐道的屏幕参数;“所见即所得”的色彩管理,也有望打破专业影像生产和普通消费者之间的隔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