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半导体行业处于风口浪尖,疫情、自然灾害等黑天鹅事件制约供给侧产能释放,全球芯片短缺扰乱产业供应链条,国际间贸易摩擦加剧行业由分工合作向掌握自主权迈进,芯片制造作为关键环节成为全球电子产业焦点,晶圆代工产能受到了全球前所未有的重视。数十年来,全球芯片制造产能持续向亚洲转移。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亚洲占全球芯片产能的79%,其中中国台湾排全球第一,比例达到了22%,之后是韩国,达到了21%,而中国大陆与日本均为15%,美国仅为12%,欧洲9%。芯片荒给各国芯片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制造需求,进而引发芯片竞争焦点的转变:从过去的设计领域转向制造领域,业界都致力于加大资金投入,集中资源推动半导体产业供应链的本土化。在此背景下,包括中美日韩欧等国家与地区都出台了全新的芯片发展战略,提供财政激励以促进晶圆制造本地化。在这场“芯片产能之争”中,各国都在加快步伐。
-
台积电:全球代工先锋大力出击
台积电作为全球代工先锋,多重因素交织之下近年以极为罕见的扩张行动展开全球布局。为了应对市场需求,台积电正在四处建厂扩大产能,由于其芯片制造技术的先进性,很多国家都主动邀请台积电建厂。今年初,台积电宣布将在2022年投资440亿美元创造新产能,这比2021年的300亿美元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其中约有70%至80%将用于为最新和即将推出的节点(包括N2、N3、N5和N7)建造新晶圆厂和扩大产能,接下来的三年内总计划投资将超过1000亿美元。据悉,2022年台积电还将建设6座工厂,其中两座海外工厂,分别是美国亚利桑那州 Fab 21工厂和日本熊本的Fab工厂。美国亚利那桑那州厂已动土兴建,采用5nm工艺,计划投资120亿美元,预计2024年投产;目前也正在与索尼一起在日本熊本建立22nm和28nm代工厂,主要生产用于图像传感器、车用芯片和其他产品的2X nm制程芯片,预估该厂将在2022年开始兴建,2024年开始进入量产;同时考虑在德国建立另一家代工厂。除了新建晶圆厂,台积电也针对既有的产能进行扩产的动作。其中,在中国南京厂的部分,目前已逐步扩产达到16 nm制程月产能2.5万片的规模。另外,去年4月,台积电宣布为满足结构性需求的增加,并应对从车用芯片短缺开始扩及整个全球芯片供应的挑战,将投入28.87亿美元资本支出在南京厂扩充28nm成熟制程,预计于2022年下半年开始量产,2023年年中实现满产,达到4万片/月。与此同时,有消息表示,“台积电还正在调整其在中国台湾的工艺和生产能力,在新竹、台中、台南和高雄均有建厂规划。”其中,台积电将斥资近1万亿新台币在中科园区附近的高尔夫球场兴建2nm晶圆厂,并为后续1nm工厂预留用地。这也是继竹科宝山之后,台积电规划的第二个2nm晶圆厂。从台积电投资和新建工厂情况来看,其工厂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国台湾地区,虽然也在海外建厂,但规模相对较小,也并非最先进的芯片。欧洲方面,尽管欧盟已经不止一次流露出邀请台积电赴欧建厂的意思,但台积电曾表示,在经济上欧洲扩大半导体晶圆厂产能的计划是不现实的,因为扩产是满足需求的。台积电财报显示,其主要盈利来源在美国和亚洲,而欧洲和中东地区仅占该公司营收不足10%。无论是从市场需求以及生产成本来说,都难以支撑起台积电远赴欧洲建厂的理由。然而,此次德国作为台积电下一个海外布局地点,或许是有新的考量。有国内媒体曾表示,台积电赴美、日、欧三地建厂,也许将减弱所谓地缘问题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同时,日本和欧盟对半导体产业的支持,特别是对晶圆制造的渴求,给了台积电“曲线救己”的机会。
-
三星:不甘人后
台积电宣布在美国建厂之后,作为其最大竞争者的三星也不甘人后,三星暗示在2022年的投资额会高于2021年的 330亿美元。去年5月,三星就表示在2030年以前将投资171万亿韩元在半导体领域,计划到2026年在晶圆代工上的产能能达到现在的三倍。其中,三星在美国得州将投资170亿美元来建造以5nm先进制程为主的12英寸晶圆厂,新的晶圆厂预计在2024年完工投产,目标锁定苹果、高通、英伟达、AMD等美系芯片设计业者,与台积电在亚历桑纳州的5nm 12英寸晶圆厂互别苗头。有韩国半导体业内人士表示,这次在美投巨资建设芯片厂,意味着三星正式开始追逐台积电,以实现其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企业的“系统芯片2030”战略。除了在海外新建晶圆厂之外,目前三星正在兴建平泽第三座工厂,预计2022年下半完工,将采用EUV设备,批量生产14nm DRAM和5nm逻辑芯片产品。
-
英特尔:欲弯道超车
近些年,英特尔在半导体行业竞争中颓势突显,竞争对手们突飞猛进,自己却挤牙膏度日。在更换了多位CEO后,重新回炉英特尔的基尔辛格在上任后便提出了IDM 2.0计划,决心重拾芯片制造,包括成立代工服务部、建立专业代工厂。英特尔计划在2022年烧掉280亿美元,今年1月,英特尔宣布了一项200亿美元的芯片工厂建造计划,并表示未来10年将在美国当地投资千亿美元以建成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基地。除了在美国投资200亿美元之外,英特尔还计划在欧洲投资新的晶圆产能,计划扩大在欧洲业务,未来10年投资950亿美元建立芯片工厂。据知情人士透露,英特尔已选择德国东部城市马格德堡作为其耗资数十亿欧元的欧洲芯片新工厂的选址,并将于3月4日公布这一决定。此外,业内也有消息传出,英特尔内部规划在2026年以前,即五年内扩增晶圆厂产能三成,其中包括2023年到2024年还将增加爱尔兰、以色列与美国的产能,收购高塔半导体看来也是其IDM 2.0中的一环。这次若顺利收购高塔半导体,英特尔等同于空降第九大晶圆代工厂,瞬间跻身全球前十,外加上自身美国新建工厂产能2025年后陆续开出,英特尔的排名可望大幅向前推进。对于英特尔的计划,基尔辛格认为,产业需要重新平衡芯片制造,以扭转半导体在亚洲地区日益集中的局面。
-
联电:改变套路
面对全球缺芯和持续满载的情况,向来对扩产态度保守的联电,也不得不加入扩产的行列。2022年联电资本支出将达到30亿美元,同比上涨66%。联电资本支出将主要用于南科Fab 12A P5及P6厂的28及22nm产能扩展计划。除了在中国台湾岛内扩厂,联电在大陆也同步启动扩产计划。在苏州和舰8英寸晶圆厂部分,预计到2022年第3季月产能增加1万片,增加幅度达到13%;厦门联芯的12英寸晶圆厂方面,产能则已达第一阶段满载2.75万片规模,联芯目前将以提升一厂营运效率为主,进一步提升28nm产能比例,并进行28nm及22nm特色工艺研发,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实现差异化发展。此外,联华电子还计划在新加坡新建一座晶圆厂,毗邻他们在新加坡的12i厂,新工厂将被命名为12i P3厂,将采用22nm和28nm制程工艺为相关的客户代工晶圆,一期计划在2024年年底投产,计划的月产能是30000片晶圆,投产后将为签订了长期供应协议的客户代工晶圆。
-
格芯:不求“大”但求“全”
格芯去年中旬宣布斥资10亿美元在美国纽约大规模扩厂,9月份再次宣布正在全球投资超过60亿美元来扩大产能,其中40亿美元将用于新加坡工厂的扩建,另外20亿美元将分别用于美国和德国工厂的扩建。该计划每年预计将增加45万片的产能,预计大多数新增产量将在2023年底前上线。 相较于其他厂商,格芯能提供一项特殊优势,那便是遍布全球的产能。台积电目前几乎所有产能都在中国台湾地区,三星主要在韩国,英特尔在美国的比重很大,而格芯位于新加坡、美国与德国的产能较为平均,各居3成。这样的平衡能够让各国政府和客户相信该公司并未过度依赖单一地区,考虑到人们对供应链过度集中的担忧,这一优势尤为突出。
-
中芯国际:急需突围
为了持续推进已有老厂扩建及三个新厂项目,2022年依然是投入高峰期,资本开支预计约为50亿美元,产能增量预计高于去年。据悉,今年中芯国际临港基地项目已在上海浦东新区开工建设,北京和深圳两个项目稳步推进,预计2022年底投入生产,3个新项目满产后,将使总产能倍增。据官网了解,中芯国际拥有全球化的制造和服务基地,在上海建有一座200mm晶圆厂,以及一座拥有实际控制权的300mm先进制程合资晶圆厂;在北京建有一座300mm晶圆厂和一座控股的300mm合资晶圆厂;在天津建有一座200mm晶圆厂;在深圳建有一座控股的200mm晶圆厂,能够向全球客户提供0.35微米到14nm 8英寸和12英寸芯片代工与技术服务。 除了上述厂商外,华虹、力积电、世界先进等代工厂也大都宣布了扩产计划,以应对全球市场的巨大需求。
晶圆代工厂新建/扩产情况不安全统计(半导体行业观察制图)从本轮扩建潮来看,确实不容小觑。据SEMI发布全球晶圆厂预测报告指出,未来两年全球将新建29座晶圆厂(包含了存储器厂商的新建工厂),这些新厂全部产能开出后,每月共可生产260万片约当8英寸晶圆,相当于增加超过一个台积电目前的总产能规模。未来随着新建产能陆续释放,全球芯片产能紧张情况有望逐步缓解。从各大厂商的扩产计划来看,新增产能集中在成熟制程。市调机构预计,两年后全球5大晶圆代工厂的28nm总产能将至多成长近6成。整体而言,2022年晶圆代工产能将仍然处于略为紧张的市况,涨价预计仍然难以避免。虽部分零部件可望纾解,但长短料问题仍将持续冲击部分终端产品。从芯片制造企业布局来看,头部大厂依旧是本轮产能扩建潮中的主力,纷纷斥巨资规划产能以应对市场需求。从地区角度来看,谁是当前本轮芯片产能竞赛的“赢家”?笔者根据上述晶圆代工厂扩产计划按地区进行了汇总:
各地晶圆代工厂新建/扩产情况不安全统计(半导体行业观察制图)从当前的投资额和力度来看,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排在前列,此外,大陆、欧洲以及新加坡也是芯片制造企业重点投入地区。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曾直言,政府补贴对于公司在外建厂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除此之外,原材料供应、产业链的规模效应,以及产业链在区域发展的成熟度也是晶圆代工厂的重要参考指标,无论是从市场需求以及生产成本来说,能对此提供更好扶持的地区才能跑在前列。半导体产业的“本土化”与“全球化”据TrendForce统计,全球十大晶圆代工厂的产值在2020及2021连续两年都出现了超过20%的年增率,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在2022年开春之际,台积电、三星以及联电的新一轮涨价潮已然就绪,各家代工价格均有5%-20%的涨幅,在此番涨价潮下,2022年全球的晶圆代工产值将达1176.9亿美元,年增幅更是将达到13.3%。
2019-2022年全球晶圆代工产值
(单位:百万美元;图源:TrendForce)
然而,价格上涨也并不能挡住汹涌的订单,为了保证货源,不少厂家都争抢代工厂的产能。苹果、高通、英伟达、AMD、英特尔等数十家客户,纷纷预先支付资金给台积电,预计2022年,台积电将取得1500亿新台币的预付款,约合人民币346.35亿元。
产能短缺还使格芯能够有效地预订多年后的业务。格芯表示现在拥有超过200亿美元的无法取消的“长期协议”,几乎是其当前过去12个月收入基数的四倍;联电也将与海内外大厂合作扩产,这也是联电首度采由客户以预付款方式协助扩大产能,格外受到瞩目。
综合来看,各家主要晶圆代工厂预计2022年上半年的产能已经预订一空,下半年逾九成产能也已卖完,订单能见度已看到2022年下半年,价格几乎是每季度调涨一次。
实际上,长期供应协议在半导体行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无晶圆厂的芯片设计公司和晶圆代工厂都喜欢稳定的供应和需求。只是在过去一年多里,这种现象被极度加剧,使得芯片设计公司为了得到产能不得不提前支付制造费用。
同时,这一趋势更是加剧了各地区增强本地产能的计划和节奏。虽然各国的扶持政策并不会轻易解决当前存在的产业链供应链问题,但这样密集的政策出台频率以及晶圆代工厂的建厂计划,势必将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生态产生重要影响。
但也有声音对此指出,过度强调本土供应链安全,有悖全球化趋势。
半导体是一个全球产业链分工极其成熟的产业,但在政治因素以及全球缺芯的影响下,各国都在思考如何建立加强本土供应链,保证供应链安全,这有悖于半导体产业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半导体协会指出:“各国纷纷出台政策和措施发展本土半导体产业,加强本国半导体产业链供应多元化和自主性,以增强对关键技术的控制权。长此以往,半导体的全球供应链有脱钩的风险,必然会造成全球半导体产业布局的重新调整,使全球半导体行业,特别是供应链持续处于动荡和不确定之中。据业界评估,如果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分裂,全球产业界需要增加5000亿到1万亿美元的额外投资,并且会导致半导体产品35%-65%成本增加,进而传导到相关产业,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
不难理解,这种看法的形成与半导体产业链的特点不无关系。半导体产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企业大量的资金和长期的人才投入;同时,各国半导体产业链各有优势和劣势,只有各国共同发力才能实现共赢。平稳运行半个多世纪的全球半导体产业建立在“相互依赖”的协作系统之上,半导体价值链“依赖于不同地理区域的专业能力”,几乎没有一个地区拥有半导体设计和制造的端到端能力。
然而,文章开头提到的一系列黑天鹅事件的出现以地缘政治因素的干预,使得产业链不得不重塑新的平衡。
一种半导体产业链“本土化”与“全球化”的新平衡。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2968内容,欢迎关注。
晶圆|集成电路|设备|汽车芯片|存储|台积电|AI|封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