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唐代仅次李白的大作家。
并不像李白,即使壮志难酬,被唐高宗赐金放还,依然敢爱敢恨极其,鸡声“破浪乘风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杜甫这一生,除开早些年悠游,其他的岁月并不是困守北京长安,“四处潜悲辛”,便是在战争中流浪“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他半世贫困潦倒,却仍然以天下为己任。
他的诗文沉郁顿挫,多写社会问题,民生工程困苦,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见到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大变化,因此他的诗被称作“史诗”,而他个人也被奉为“诗圣”。
李白超然物外,烂漫如仙,杜甫却很实际,也很真正。
针对钱财,李白是“千金散尽还复来”,洒脱又霸气侧漏,仿佛他从不容易为钱财而犯愁。
而杜甫不一样,尤其是黄巢起义后的杜甫,颠沛,是确实贫穷到了顶点。
他曾写下一首自嘲诗,体现的便是自身没有多少钱的困境,而这也是大多数最底层民众的切身体会。
这时名叫《空囊》,全文如下: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
众人共卤莽,吾道属艰辛。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诗文首联便写下了作家的窘境。
竹林本来十分苦味,可若不是太贫穷,又怎么会迟早为此充饥了。
战争时代,易子而食全是有可能的,更何况是啃树根,吃毛竹。
而杜甫这儿应当也有另一层含意,竹林原是高尚的东西,而作家为此为食,也是因为突出自身不与凡俗狼狈为奸的高尚兴趣。
在写这首诗时,杜甫恰好弃官而去,而这首诗也在一定水平上说明了他的兴趣,宁可食竹林,也不肯食鱼类,由此可见他对那时候的政界应该是心寒到了顶点。
然后的几句也证实了这一点。
那时候的高官只知苟且偷生,而他持道守节,看起来尤其艰辛。
黄巢起义发生后,杜甫曾被反贼抓到北京长安,监禁了半年才逃离。
之后他逃往灵武投靠新皇唐肃宗,由于多次坦言上奏,而遭诸臣挤兑,不肯狼狈为奸的他,最终弃官而去。
这儿以“众人”和“吾道”相较为,颇有一种“世无皆浊我独清,举世混浊我独醒”的觉得。
硝烟弥漫,老百姓居无定所,但是高官们大多数是无所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杜甫当然实在看不下去。
但他又无法更改这种的状况,心里的苦闷之情显而易见。
下面的颈联几句写的也是他的艰难日常生活,而这也是那时候大部分老百姓的切身体会。
寒冬时节,但是他连烧开水晨炊的木柴也没有,晚上都没有衣服裤子保暖。
无衣无食大约就是那样的情况了,而这也为后边的“囊空”埋下了悬念。
最终几句以幽默风趣之笔写下了自身没有多少钱的困境。
实际上“赘物留一钱”的历史典故最开始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时期的阮孚。
他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的孩子,和他的爸爸一样,狂放不羁,藐视礼法,不屑一顾与权势狼狈为奸。
他常常纵酒狂饮,乃至拿金首饰貂皮前往换酒,如同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佳酿”。
由于他不事生产制造,因此日常生活很是艰辛。
传说故事他常常带的钱袋里,很穷的过程中经常只剩一文钱。
为什么会保存这一文钱呢,那时候的人猜想可能便是由于怕赘物无钱而惭愧。
阮孚和杜甫都是有相同的特性,便是贫穷,也有不与权势狼狈为奸,因此杜甫这儿才会使用阮孚的事例,由于这也是他本身的切身体会。
这首诗短短的8句,便酣畅淋漓地展示了杜甫的贫穷,可是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为此而低落,反倒有想法自嘲,那样的以苦为乐也无疑是洒脱。
如同草窗杨伦《杜诗镜铨》所言:写穷况妙在风趣洒脱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是有过像杜甫一样没有多少钱的过程中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